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2017-01-04 09:06:01
樓典上鮮有像2016這樣戲劇化的年份。沉浮在樓市中的人們親歷了一線城市的地王與“日光盤”齊飛和二線省城集體瘋狂的盛況,又從“去庫存”引爆的房價之“熱”,驟然滑落至嚴酷調控造就的市場之“冷”,其間還穿插著局部調控的失效和不斷加碼。
12月中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以“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給來年的樓市定下基調,但對于后市的看法依然陷入了空前的分歧。究竟2016年的這場“樓瘋”是正應莎翁名作《麥克白》中的悲傷詠嘆——“充滿了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還是“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的序曲?
梳理2016年樓市的時間軸,或可用“暴漲、調控和不確定”三個關鍵詞來概括。
暴漲
2016年2月2日,央行和銀監會發布房貸松綁新政,超過150個城市出臺“去庫存”新政,包括降低首付、松綁住房公積金、減稅、鼓勵農民工進城買房等等,在首付貸等各類金融杠桿的共同作用下,拉開了房價暴漲的序幕。
彼時,剛過完春節陸續回城的購房者就掀起了一股搶房狂潮,在北上深,幾乎每個人都在對賭“明天會更貴”,房東緊鎖鐵門隔空“跳價”、簽約現場臨時“尿遁”、交易中心網簽系統多次擠癱的鬧劇頻頻上演。
3月下旬開始,眼看著樓市刺激政策沒能將資金引向需要去庫存的三四線城市,率先井噴的一線城市不得已出臺第一次調控之舉。上海祭出“3·25新政”,從2015年就開始“翻番之旅”的深圳也打出了限購限貸的組合拳。
但和2010年的樓市調控效果大相徑庭的是,雖然頂著“史上最嚴”的名頭,樓市降溫的觀望情緒僅僅持續了兩個多月。到了6月,央企、國企為主導的房企“國家隊”大舉囤地,伴隨各地“地王”的橫空出世,原本趨于平穩的形勢上演了驚天大逆轉,調控重錘之下,樓市瘋狂的局面幾近失控。
不光北上深“樓瘋”卷土重來,遍地是“10w+”的樓價,當時尚未限購的二線城市南京、合肥、杭州等省城房價集體飆漲,多個樓盤開盤告罄,第一次調控非但沒有起效,還使過熱區域進一步擴大。
調控
眼看著“金九銀十”的傳統心理旺季即將來臨,擔心會為烈火烹油的樓市再添一把薪的政府痛下決心,終于大規模終結執行了半年左右的寬松政策,誓將調控進行到底。
9月30日,北京市政府發布《關于促進本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包括二套房首付提高至50%等,成為這次全國性調控的表率。
之后,9天內,天津、蘇州、成都、合肥、廣州、南京、深圳、濟南、無錫、武漢、鄭州、東莞、福州、惠州、南寧、蕪湖、佛山、珠海、廈門等21個城市先后發布樓市調控政策,盛況空前。
11月以來,杭州、武漢和深圳等10多個城市在此前基礎上進一步收緊了樓市政策,進一步提高購房資格或貸款門檻。就連3月底已經拋出嚴苛新政的上海也在極度保密的狀態下發布了調控2.0版,史無前例地執行“認房又認貸”。
至今,這輪調控尚未結束,就在12月21日,鄭州、武漢再次發布了加碼收緊購房的政策。
作為監管層,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還先后出臺措施,要求嚴格執行限貸政策,收緊企業發債,規范銀行理財、保險投資等資金介入房地產。
不確定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明確的2017年樓市發展方向,強調要綜合運用金融、土地、財稅、投資、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產泡沫,又防止出現大起大落。
不過,雖然首提“抑制房地產泡沫”“回歸住房的居住屬性”,表明熱點城市房價快速上漲已觸及“政策紅線”,但在當下的中國,房價已然不只是一道非黑即白的選擇題。
它不僅一定程度負載著GDP保增長的任務,也事關各地政府的“錢袋子”。考慮到2010年樓市調控只讓房價短暫回調的前車之鑒,“宏觀之手”影響購房心理的邊際效應也在遞減之中。
當然,現在學界和市場普遍預期,本輪調控將會持續一到兩年,樓市中長期堅持“低空運行”的邏輯,開發商和房東的心理價位預計會出現回調。只是,隨著對政策耐受性的提高,究竟調控的轡頭能不能真正勒住房價這匹野馬,還是充滿了未知之數。
《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勞佳迪|北京、上海報道 (本文刊發于《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1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