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7-01-12 21:03:01
96歲高齡的李佩先生在家中接受記者專訪
郭永懷是我國 “兩彈一星”元勛中唯一一位烈士。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實驗基地乘坐夜航回北京報告一組重要數據,在離北京上空400米的高空,飛機發生事故,騰起一團火球。當人們從機身殘骸中尋找到郭永懷時,發現他的遺體同警衛員緊緊抱在一起。燒焦的兩具遺體被吃力地分開后,中間掉出一個裝著絕密文件的公文包,完好無損。
2013年12月5日是郭永懷犧牲45周年的日子。在尋訪他的親屬時,記者得知他的夫人李佩,今年已96歲高齡,這位近百歲的老人,一生同樣寫滿傳奇:她曾代表中國女性在國際上發出了第一個聲音;她是中國的“應用語言之母”;80多歲時,還站在講臺上為中國科學院的博士講授英語;90多歲時,張羅起 “中關村專家論壇”,并親自主持,憑她的威望,請來厲以寧講國家經濟發展,請來何祚庥、黃祖洽講國家科技發展……前陣子,曾長期擔任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部長的程郁綴教授,在論壇上講的中國古代文學,應聽眾需要,整理成冊付梓出版,扉頁上赫然一行字,“獻給李佩先生和她主持的中關村專家論壇”。“先生”,是身邊人對她的稱謂。
2003年、2007年、2013年,她分三次,將全部積蓄和郭老遺物贈予了中國科學院力學所和中國科技大學。
郭永懷與李佩的結婚照。
隨著有關李佩先生的資料慢慢在記者的案頭壘砌,一幅著滿迷人色彩的畫卷徐徐展開。這是一位與祖國共同成長,歷盡波折而展現非凡人格魅力的偉大女性。二月早春的一天,記者帶著迫不及待的心情走進李佩先生的居所,聆聽她與郭老舉案齊眉的情義和她高山仰止的人生。
“特級樓”里的老先生
李佩先生住在北京市中關村科源社區,這里頭,一些建成年代不一、高矮不齊的樓房擠在一起。小區最南頭的13、14、15號樓是三層小樓,也是中關村最早的建筑之一,建成于上世紀50年代,人們叫它們“特級樓”,意思是給特殊科技人才住的小樓。錢學森、錢三強、竺可楨等著名科學家都曾居住于此。
自1956年10月,隨郭永懷回國,李佩先生一直住在這里,家具擺設還是以前的老樣子,這是她與老郭的家,無論什么時候她都舍不得離開。年近百歲的李佩先生,耳聰目明,氣骨蒼然。
新中國誕生前夕,郭永懷在康奈爾大學參加了中國留學生進步組織——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大家談論最多的,還是遠在大洋彼岸的學子通過什么途徑,把學到的科學知識獻給祖國,但由于他們在學術上的突出成就已引起美國方面注意,美國不會輕易放任他們回到中國。他們就一直在焦灼中等待著。
1955年8月,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后,美國政府把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取消。“禁令一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盤算著回國的事。老郭那時已經是康奈爾大學的教授,許多朋友都勸他,康奈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很不錯了,孩子將來在美國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為什么總是掛記著那個貧窮的家園呢?老郭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我自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李佩先生回憶道。
錢學森也在1955年回到祖國。1956年2月、6月,錢學森兩次給郭永懷飛鴻傳書,盼他回國的急切之情躍然筆端:“快來,快來!……這里才是真正科學工作的樂園!”“請你到中國科學院的力學研究所來工作,我們已經為你在所里準備好了辦公室,你的住房也準備好了,離我們也很近,算是近鄰。”
在錢學森等人的召喚下,響應祖國建設需要,1956年10月,郭永懷拒絕了康奈爾大學的百般挽留,放棄優厚條件,乘船回到祖國。
郭永懷一回國,就和錢學森、錢偉長投身于剛組建的力學研究所的科技領導工作。1956年年底,郭永懷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隨后,我國將研制發射地球衛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郭永懷負責人造地球衛星設計院的領導工作。
為加快核武器的研制步伐,1963年中央開始在青海進行試驗,郭永懷經常在北京和青海奔波,頻繁的高原反應,使50多歲的他顯得格外蒼老。
“1964年10月的一天,老郭和同事一起吃飯,平時他們很少聚會,但那天他們都非常高興,事后,我才知道他們是慶祝原子彈爆炸成功”。李佩先生回憶道。
“老郭從沒跟我說過他干什么,我也不問。他經常出差,每次要出差的時候,就自個兒拿一個小的手提箱,裝一點衣服擱在里頭,單位給他們幾個配了個車,那時我一看到車停樓下,就知道老郭又要走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