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02-23 07:29:02
●推動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京津冀區域教育布局,帶動區域教育整體水平,特別是河北省教育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三地整體和功能定位的實現。
●缺乏整體謀劃和對各高校的統籌指導,落實合作協議不夠有力,協議和行業、企業、產業的結合度還比較低,難以發揮教育的基礎作用等,都是接下來亟待解決的問題。
過去三年,京津冀三地的教育協同在悄然發生變化:
去年9月1日,北京景山學校曹妃甸分校開學。建校之初,學校周邊5到10公里幾乎沒有任何建筑,荒涼一片。如今,學校已有了小學、初中、高中和國際部,共計300名學生,教師隊伍也是從全國各地招聘而來。學校開辦一個學期以來,在當地產生了廣泛影響,周邊部分區縣,包括唐山市的很多家長都來了解情況。
北京城市學院、北京建筑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新校區正在建設。北京城市學院向順義疏解,實現了北京東北郊區高校零的突破。北京電影學院等市屬高校新校區建設也已啟動,北京化工大學等中央高校新校區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沙河、良鄉高教園區配套逐步完善,正在為高校部分教育功能轉移創造條件。
與此同時,身處北京市通州區的百姓也已欣喜地看到,北京二中、人大附中、首師大附中、理工附中等多所優質學校進駐通州區辦學,這都是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配套加快完善的重要舉措。
……
以上種種,反映出過往三年京津冀三地在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推動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和區域教育協同發展方面取得的實質進展。
推動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有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京津冀區域教育布局,帶動區域教育整體水平,特別是河北省教育水平的提高,從而促進三地整體功能定位的實現。
但如何在現有條件下,真正推動三地協同合作,實現1+1+1>3,還需深入思考,大膽實踐。
最終目標是提升百姓的實際獲得
京津冀三地霧霾如何治理?北京市交通擁堵的狀況能否有效緩解,讓出行變得更便利、快捷?對于三地百姓來說,這些問題是時刻困擾他們的大問題,也是亟待教育、科技等領域的學者和專家們攻克的難題。
那么,能否發揮三地的優勢,將三地最優秀的智力資源集合起來進行智力創新?
本著這樣的考慮,2015年6月,“京津冀協同創新聯盟”,這個由河北工業大學、北京工業大學、天津工業大學三校共建的創新聯盟,將圍繞交通、環境污染控制、智能裝備技術與系統等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最重大、最迫切的需求開展協同創新,就在聯盟成立當日,“京津冀交通協同創新中心”“京津冀環境污染控制協同創新中心”“京津冀智能裝備技術與系統協同創新中心”等框架協議正式簽署。
與此同時,北京建筑大學、天津城建大學、河北建筑工程學院組建了京津冀建筑類高校協同創新聯盟;北京工業大學、天津美術學院、河北師范大學等11所高校組建了京津冀紡織服裝產業協同創新高校聯盟;北京電影學院、天津科技大學、河北經貿大學等34所高校組建了京津冀高校新媒體聯盟……“聯盟就是要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重大需求,變一方努力為多方共同推進,從深層次推動三地的協同創新,解決重大現實需求,增加老百姓的實際獲得。”有學者分析。
除了高等教育的協同發展之外,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也有實質的進展。
如何讓河北的孩子享受到同北京、天津一樣的優質教育資源,如何讓河北整體師資力量水平盡快提升,與北京、天津的師資隊伍能力持平或者相近……這是三地教育協同發展過程中,老百姓最為關注的問題。
北京市教委主任劉宇輝對此介紹說:“北京市西城區已與河北省保定市,北京市海淀區與河北省張家口市政府間簽署了教育合作協議,北京市大興區、天津市北辰區與河北省廊坊市政府間聯合成立了三區市教育聯盟;北京‘數字學校’云課堂向天津和河北開放,京津冀三地中小學生可以共享北京基礎教育優質數字資源。河北省唐山市接入北京數字學校平臺系統,使全市1470所中小學,1.2萬名教師及教研人員,近80萬名中小學生受益。”
“天津中德應用技術大學承德分校便是利用天津市職業教育優質資源,按照京津冀三地經濟產業不同,對于職業教育人才資源需求不同,天津出資,輸出品牌、資源和理念,來帶動河北省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說。
“河北省主要通過精準對接,提升協同發展項目,”河北省教育廳廳長劉教民介紹,“一是廣泛吸納京津優質教育資源。二是充分利用優質職業教育資源,通過掛牌分校、優質辦學,聯合建設人才培養基地,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三是共享京津高等教育資源。四是啟動千名校長赴津掛職學習機制,以此讓河北省高等教育短板得到緩解。”
講“協同”,關鍵在打破“一畝三分地”的局限
這樣一組數據耐人尋味:
瀏覽2015年京津冀各級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普通小學的經費投入,北京是河北省的3.52倍,普通初中的經費投入,北京是河北的4.23倍,普通高中為4.22倍,中職學校北京為河北的2.87倍,而普通高校為4.44倍……
“必須看到,三地教育協同創新還存在諸多現實困難。比如,三地公共教育資源差距大,優質教育資源在城鄉間分布不均衡。河北的基礎相對薄弱,國民受教育年限河北省落后京津兩到三年等。”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副司長郭春鳴介紹。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也曾談道,就三地整體情況來看,“北京已經形成了高等教育資源的高地,天津也在緊跟,河北略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京津冀三地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的水平不相當,是三地教育協同發展面臨的現實難題。與此同時,“缺乏整體謀劃和對各高校的統籌指導,落實合作協議不夠有力,協議和行業、企業、產業的結合度還比較低,難以發揮教育的基礎作用等,都是接下來亟待解決的問題。”劉教民談道。
“教師的編制指標要進一步明確,是否納入河北的編制要盡快確定。還有教材的問題,因為北京景山學校曹妃甸分校使用的是景山學校的自編教材,但是教材尚未被河北省教育廳列入書目,這都是需要協調解決的現實問題。”在日前于河北廊坊召開的“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上,景山教育集團理事長范祿燕專門提到。
如果說,京津冀的教育協同發展是一塊“試驗田”的話,“試驗田”就一定離不開體制機制的創新,最重要的,就是要打破“一畝三分地”的限制,從國家層面建立起三地統一的管理體制、監督評價體制。對此,河北經貿大學黨委書記董兆偉認為,“一方面要加強頂層設計,一方面關鍵看落實。”
持續發力,推動協同發展需打好“組合拳”
面對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過程中的難點與挑戰,如何更好地解決?這是當下很多專家學者,以及教育實踐工作者所關注并思考的問題。
對此,郭春鳴認為,需要扎實推進教育專項規劃工作、有序推進北京教育資源的疏解、發揮教育系統專家學者優勢,對前瞻性問題布局調整,通過完善工作機制,協調解決跨區域重大事項,以此形成工作合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根本,還是優化教育的布局,提升教育的內涵和質量。”劉宇輝談道,“要讓公共服務普惠京津冀整個地區,使三地能享受優質的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令人欣喜的是,跨省之間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學科共建……這些很多學生多年來夢寐以求的愿望,不久之后,在京津冀三地之間或將成為現實。在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工作推進會上,《“十三五”時期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專項工作計劃》發布,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也簽署了《關于開展教育協同發展的合作協議》。未來三地教育協同發展的藍圖日漸清晰。
教育領域非首都功能疏解合作項目、京津冀基礎教育合作項目、京津冀教育人才隊伍建設項目等都將大力推進,“三省市將共同探索完善高校搬遷、建立分校、合作辦學等機制,加強疏解承接地教育合作,研究提出疏解學校新校區建設及運行資金、建設用地、教師工作生活、學生學籍等方面的政策保障機制。”北京市教委委員張永凱介紹,“同時支持北京市教育資源在河北廊坊北三縣創新機制建設優質學校。重點推進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三地基礎教育協同發展。引導北京、天津優質中小學與河北中小學開展跨區域合作辦學,整體提升學校管理水平。”
對于資源相對薄弱的河北地區而言,還將專門實施“一十百千萬”工程,即建設一所高職院校、21個教師培訓基地、百余對合作學校,實施千人交流合作項目等,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教學管理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相關領域對河北省張、承、保三市及21個貧困縣進行對口幫扶。
“破解難題是要逐步進行的,需要各方在創新、提高質量和難題突破上共同努力,做好協同,這也是我們未來在教育協同發展上的主要方向。”劉教民表示。
(趙婷玉 呂 端參與采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