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6-11 12:44:06
新華社北京6月11日電 題:中國時尚產業含苞待盛放
新華社記者張辛欣
擁有厚實的產業基礎,抓住“互聯網+”的發展契機,一批優秀中國設計師和品牌在國際舞臺嶄露頭角,中國時尚產業正在發揮更大影響力,或將成為“中國制造”的新名片。
近日在杭州舉行的2017亞洲時尚聯合會中國大會上,來自中國、日本、韓國等時尚界代表出席。
具備萌芽開花的產業土壤
新型科技面料、3D金屬亮片點綴、前衛先鋒的設計,輔之以動感十足的音樂,大會開幕時裝秀一開場,中國設計師劉思聰的作品就營造出時尚炫酷的氛圍,抓住現場觀眾的眼球。
依托多元文化理念、醇熟的表達方式和精良的制造工藝,中國時尚早已告別東方元素的“簡單疊加”,正締造出多樣風格。時尚產業也進入快速發展期,設計師力量迅速集聚,創業創新步伐加快,包涵服裝、渠道、文化等在內的產業生態正在形成。
平地難起高樓。在中國服裝設計師協會主席張慶輝看來,中國時尚產業的爆發,得益于厚實的產業基礎。
“世界知名時尚中心,無不擁有厚實的制造基礎和豐富的配套資源,時尚產業表面看是設計能力的展示,實則一國制造的代言。”張慶輝在大會期間說。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服裝生產大國,擁有國際領先的制造能力,構建了龐大產業脈絡。厚實的產業基礎,讓設計理念得到恰當的表達,好產品擁有更多元的銷售渠道,文化創意與品質衣著緊密相連。
消費結構升級和時尚人才儲備也為產業發展積蓄力量。
“時尚是對美的提煉,消費升級為我國時尚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市場支撐。”工信部消費品司副司長曹學軍在會議期間說,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鎖定“有效需求”的時尚產業迎來窗口期。
目前,我國超過200所院校擁有時尚設計及相關專業,儲備了大量設計、制造和技術人才,也吸引國際知名院校畢業生和高技能人才。以國內女裝品牌之禾為例,設計師隊伍中不少曾服務于CELINE、BURBERRY等世界知名品牌。“中國融入世界時尚‘大家庭’的同時,更多的世界資源也將為我們所用。”張慶輝說。
乘上“互聯網+”的翅膀
與法國、意大利等時尚產業起步于傳統手工不同,中國時尚產業與互聯網發展幾乎是同步的。乘上“互聯網+”的翅膀,中國時尚產業也將走出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徑。
“互聯網讓信息傳播加快,消費者對時尚有自己的解釋,對設計有了參與權和主動權,甚至成為時尚規則的發現者和制定者。時尚更加大眾化、個性化。”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陳大鵬認為,互聯網將推動中國時尚構建個性化營銷、柔性化生產,以及社會化分工協同新“法則”,精準高效、個性化的服務市場正在形成。
科技本身也將給產業帶來改變。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的普及以及大數據的深度應用,也將使精準定制成為可能。當前,不少服裝企業都在“數據”上做文章,重塑生產流程。
此外,互聯網也將在中國時尚產業中催生新的服務模式。大會期間,一家租衣企業引發關注。付一定費用,就可以享受包括禮服、休閑裝、職業裝等多種風格衣服換穿服務。與會多個國家代表都認為,共享服裝模式讓人們對時尚的參與度更高,這些都將助推中國時尚產業發展。
陳大鵬認為,網絡的無邊界讓更多時尚信息和資源穿梭交匯,更多的商業形態得以實現。中國時尚產業的設計潛力、資源配置能力將大大提升。
注入更多文化表達
時尚傳承于文化,也將締造文化。吸收傳統文化、提煉新的內涵、包容多元價值,中國時尚與東方文化更加相得益彰,服裝的手法和展現方式也越發純熟。
在近日于北京恭王府舉行的名瑞嫁衣非遺秀上,模特身著典雅的婚紗或禮服款款走來。非遺潮繡的鑲嵌讓整場嫁衣更加靈動飄逸,傳統藝術神韻與西方表現手法結合,也讓整場秀展現出獨特的美感。
當前,中國時尚產業正在從價值、美學、技藝等多個層次汲取文化精髓,加強整體服裝的國際化表達。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拓寬思路,從文化和藝術中尋找靈感和增長點。不少國內服裝品牌成立了集書籍、服裝、咖啡、展覽為一體的生活空間,將“美學”和“藝術”融入商業之中,讓消費者找到衣服之外的更多認同感。
“企業在經營突圍后尋求文化內涵的突圍。從賣產品、賣服務到最終輸出文化,中國時尚正被開拓出更多內涵。”張慶輝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