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6-15 18:35:06
新華社重慶6月15日電(記者谷訓)2015年的美國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中,宇航員沃特尼為了生存而在火星上種植土豆。同年,由中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組織,重慶大學牽頭的“月面微型生態圈”實驗項目開始研發。
資料圖:嫦娥三號著陸器拍攝的月球影像圖。
2018年,這一實驗項目將搭乘“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到月球表面種植土豆、養蠶寶寶。科幻電影里的場景有望在中國科學家手中變成現實,并向全人類直播。
在2017年全球航天探索大會上,我國多項即將執行的深空探測任務首度公開,其中就包括嫦娥四號的“乘客”之一——科普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這將成為人類首次在月球表面進行的生物實驗,為人類未來在地外星球生存進行重要探索。
小罐子里有乾坤
“月面微型生態圈”看起來像奶粉罐,是一個高18厘米、直徑16厘米的圓柱體,由特殊鋁合金材料制成,有40多個主要零部件。
別看它總重量僅3公斤,凈容積約0.8升,內部卻大有乾坤。里面將放置馬鈴薯種子、擬南芥種子、蠶卵、土壤、水、空氣,以及制冷片、加熱片、微型照相機和信息傳輸系統等科研設備。
“作為航天器有效載荷,‘月面微型生態圈’必須嚴格控制重量,所有實驗品、元器件都以克來計算。”“月面微型生態圈”總設計師,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謝更新說,僅微型照相機的造價就達60萬元。
當這個小罐子搭乘“嫦娥四號”登陸月球后,科學家預制在這個小空間里的生態循環系統將開始工作,創造出一個動植物生長所需的環境。在真空、微重力、強輻射、極端溫差的外界條件下,“月面微型生態圈”內將保持1至30攝氏度,以及適當的濕度,并通過光導管引進月球表面自然光線。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碳水化合物和氧氣,供蠶“消費”;蠶的生長過程則產生出植物所需的二氧化碳和糞便等養料。在“月面微型生態圈”登月的100天里,它將實現微型生態循環。
此次月面生物實驗的目標,是在月球表面實現動植物的一個生命周期。兩種植物將生根發芽,開出月球表面第一朵花。蠶卵則將完成蟲卵孵化、幼蟲生長發育和破繭成蝶的完整生命周期。
跨學科攻關兩年
月球表面第一次開花、第一次破繭成蝶能否成功?謝更新表示,雖然困難重重,但科研團隊信心十足。在生物、環境、材料、能源、光學、通信等多學科專家的共同努力下,經過兩年攻關,技術難點逐一取得突破。
在實驗物種的選擇上,科學家選定了馬鈴薯、擬南芥和蠶。這些動植物的生長周期與“月面微型生態圈”100天的實驗期限較為匹配。再通過生物學家的實驗控制,它們在月面完成生命周期具備了更大的可能性。同時,馬鈴薯還可作為人類太空生存食物來源,實驗價值重大,也是其入選的重要原因。
與去年NASA空間站開出的外太空第一朵花不同,本次“月面微型生態圈”實驗位置距離地球38萬公里,比離地300多公里的國際空間站遙遠得多,所處月面環境也比國際空間站內部復雜得多。
因此,復雜月面環境下的溫度控制和能源供給,也是關乎成敗的最主要技術難點。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主任設計師張元勛介紹,溫控方面,通過外部保溫層和內置空調來保障;能源方面,白天利用嫦娥四號太陽能電池板整體供電,夜晚通過高能量密度的內置電池供電,以保障空調、照相機和信息傳輸系統的運行。
或將看到“嫦娥”的創舉
“月面微型生態圈”微型照相機每兩小時拍一次照,信息傳輸系統把影像和監測數據傳回地球,科學家們將據此分析動植物生長情況。屆時,全球公眾也能通過直播信號,看到這項月球表面的人類創舉。
謝更新表示,這項實驗極具突破性,如果試驗成功,它將為人類開展地外星球生存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把‘月面微型生態圈’放得無限大,理論上講,人類也就可以在月球居住了。”
與此同時,這項實驗也將起到廣泛而重要的科普作用。“月面微型生態圈”總指揮,重慶大學副校長劉漢龍表示,希望通過這一實驗項目激發人類探索宇宙的熱情,增強保護地球環境的意識,同時傳播不懈努力、破繭成蝶的中華文化內涵,激發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