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7-08-08 21:02:08
2014年5月9日至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考察工作。圖為5月1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鐵工程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盾構總裝車間同現場職工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昔日因環境惡化一度絕跡的鷺鳥重返廣東佛山南莊鎮綠島湖,讓南莊這個著名的建陶名鎮不僅再煥生機,更是重見碧水藍天。
位于珠江西岸的佛山,30年來經濟發展迅猛,GDP年均增速16%。然而由于當地傳統企業工藝低端,設備落后,污染嚴重,僅占全市工業總產值7%的陶瓷產業,能耗卻高達20%,粉塵的排放竟然占到九成。
痛定思痛后自我革命。佛山誓言“拒絕污染的GDP”,提出“存量優化、增量優質”,以“互聯網+智能制造”為重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淘汰落后產能。目前,陶瓷產量減四成,能耗和二氧化硫減排放大幅減少,產值和稅收均增長1/3。
今日的佛山,已經實現“經濟佛山”與“生態佛山”比翼齊飛。2016年佛山GDP達到8630億元,人均GDP達11.61萬元,位居全省前列。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無數個像佛山這樣的鮮活案例,正在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處大事貴乎明而能斷,臨大勢貴在順而有為。
“老路既行不通又走不遠,必須開辟新的發展路徑,激發經濟潛力,引領經濟發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化,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必須把改善供給側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從生產端入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側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冷靜觀察、縝密思考、科學判斷,明確提出了經濟新常態理論,確立了中國經濟全新歷史坐標,以堅定的戰略定力指導著中國經濟新實踐,不斷開拓出中國經濟發展新境界。
準確把握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南時指出,“我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新常態”一詞在公眾視野里第一次出現。2014年11月,習近平主席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首次對“新常態”進行了闡釋,提出“新常態”的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三是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周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斷。
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高速增長,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投資、出口的拉動力越來越小,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價格越來越高,資源、環境的約束越來越緊。中國的經濟總量不斷增大,站在更高起點上的中國,面對諸多挑戰,繼續保持雙位數的粗放高速增長,既做不到,也沒必要。增速換擋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
從國際經驗看,后發追趕型經濟體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左右,增速普遍回落,而一些成功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經濟體,大多是通過改革創新進入穩健的中高速發展階段。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省區市已經邁入“人均1萬美元俱樂部”,增速放緩勢在必然。
新常態既是前所未有的挑戰,更是千載難逢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常態是一個客觀狀態,并沒有好壞之分,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這不僅要求我們要準確認識,更應抓住新常態帶來的機遇,主動適應、積極引領新常態。
放眼全球,雖然世界經濟復蘇依然乏力,仍有很多不確定性,但是可以預見的是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蓄勢待發,孕育著時不我待的歷史性機遇。
“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沒有改變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改變的是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內涵和條件;沒有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改變的是經濟發展方式和經濟結構。”習近平向全世界傳遞著“中國信心”,也向世界表明,中國有能力引領新常態,創造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奇跡。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經濟新常態
“現在做企業,只要合規合法,就不會卡在證照上,商事制度改革,讓做生意起步變得簡單了。”足不出戶,兩天就拿到了營業執照的北京市某科技公司負責人明紅說。
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實施的商事制度改革,使商事主體的準入門檻大大降低,讓創新創業的源頭活水不斷涌入。
據統計,我國2016年平均每天新設企業是1.5萬戶,今年上半年就達到1.6萬戶。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新興服務業、“互聯網+”大量涌現,成為經濟新常態下結構轉換的縮影。
唯改革者進,唯創新者強,唯改革創新者勝。
中國經濟要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階段演進,必須依靠改革。
面對供給側、結構性、體制性矛盾,只有調整經濟結構,培育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的長遠發展問題。
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供給側機構性改革”開啟了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結構之變,是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的一劑標本兼治的藥方,回應了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應該“干什么”。
2015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總書記親力親為,連續召開多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來研究。從確定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到研究改革單項方案的工作思路,再到研究具體的工作方案。一環套一環,環環相扣,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向深入。
在深改組第二十四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全面深化改革決心的重要檢驗。改革有陣痛、但不改革就是長痛。只要看準了的改革,就要一抓到底,務求必勝。
痛定思痛、當斷則斷,去產能開啟了浴火重生的新開端;
分類調控、因城施策,去庫存釋放出傳統引擎的新潛能;
積極穩妥、守住底線,高杠桿再也不能任性生長;
做好減法、做優加法,降成本不斷釋放市場新活力;
科技引領、創新驅動,補短板讓“木桶”盛足水量。
數據顯示,2017上半年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6.4%,同比提高3.4個百分點。2017年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同比下降9.6%,降幅比3月末擴大3.2個百分點。今年5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69元,同比減少0.02元;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費用為7.29元,同比減少0.35元。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扎實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工作按部就班實施,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成效逐步顯現。
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前景光明
新常態下,堅定全面深化改革,堅持創新驅動發展,經濟結構更趨優化、質量日益提升、動能不斷積蓄。
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是一種結構更優化、質量更優良的增長。
中國經濟增量依然可觀。2014年中國GDP總量已超過10萬億美元,從2015年至今,中國GDP已連續多個季度平穩運行在6.5%至7%區間內。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然超過30%。在世界經濟動力不足的情況下,特別是在總量如此龐大的基礎之上,這樣的增長來之不易。
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優。從2012年至2016年,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就業人數占比從36.1%升至43.5%。今年上半年,中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3.1%和11.5%,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2和4.6個百分點。消費和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以上,內需不斷擴大升級。
中國經濟的活力更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取消或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實施行政審批事項283項。現在,在中國每一天就有上萬家企業破土而出。每年700多萬大學生畢業生和500多萬中等職業學生畢業生加入勞動大軍,人才紅利不斷釋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
新常態下,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產品正不斷涌現并茁壯成長。中國的高鐵、核電等大國重器紛紛走出國門,中國的大飛機已經振翅高飛。而無人機、智能手機、快捷支付方式、共享單車等最新創新產品也已經行銷全球。
“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沒有變”,深刻揭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態勢和未來趨勢。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
因循守舊沒有出路,畏縮不前坐失良機。不平凡的五年,中國經濟,以壯士斷腕的決絕,向舊的發展方式告別。
今天的中國經濟,已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這個新起點,就是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的新起點,就是中國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起點。
惟其艱難,才更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
中國改革的方向已經明確、不會動搖;中國改革的步伐將堅定向前、不會放慢。在新的起點上,我們將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開拓更好發展前景。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