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08-11 23:39:08
新華網北京8月11日電(李海韻)8月8日21時19分,四川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9日7時27分,新疆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地震發生后,全社會迅速開展抗震救災。那么震區未來天氣形勢如何,震后救災需要注意哪些次生災害?地震云是否真實存在?為何震區余震不斷?未來能否實現地震預警?帶著這些問題,中國氣象網聯合新華網邀請地震和氣象專家,為您一一解答。
嘉賓:中國地震臺網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劉杰
中國地震局地震預測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張曉東
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李山有
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 張芳華
主持人:新華網記者 李海韻 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若嘉 劉佳
地震動強度預測圖。來源: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記者:地震速報是如何發出的,公眾如何獲取?
劉杰:因受臺站分布密度的影響,不同地區地震速報結果的產出時間有所不同,全國平均自動地震結果速報時間約3分鐘,人工地震結果速報時間11分鐘。我國地震結果速報以中國地震臺網中心測定結果為官方結果,通過12322、臺網中心官方網站、官方微博以及中央級媒體對外發布。
記者:有哪些天氣因素影響震后救援工作的開展?未來一段時間,四川九寨溝震區及新疆精河震區天氣情況如何?
張曉東:眾所周知,地震后出現降雨的概率比較大,較強降雨天氣會加重震區次生災害的發生。震后,由于震區山體有所松動,房屋結構遭到破壞,強降雨易引發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質災害。
2008年汶川地震后發生了很多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有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堰塞湖現象。隨著上游的積水不斷涌入,堰塞湖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被大水沖垮,洶涌的洪水沖向下游的縣城或鄉村,嚴重威脅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若要避免震后次生災害發生,帶來災害疊加。首先,氣象預警預報很重要。其次,山洪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工作也很重要。對于難以避免的次生災害,我們可以及時疏散轉移人群,加固山體和房屋。
氣象因素會引發的地質災害
張芳華:地震發生后,對救援工作產生不利的天氣因素有降水量、溫度等多個方面。當出現降水天氣,不僅為缺少帳篷等物資的群眾帶來不便,而且會造成路面泥濘,對交通產生影響。地震后如再遇強降雨天氣,極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尤其九寨溝地區以山地為主,一旦發生次生災害對救援工作都會產生較大影響。氣溫方面,如果溫度高,被困人員和救援人員體力極易消耗,更容易滋生疾病;而溫度低會對露宿野外的群眾帶來不便,在缺少御寒物資的情況下容易發生感冒或凍傷。此外,目前正值汛期,強對流天氣較多,震區也需要注意防雷。
總體來看,未來幾天九寨溝震區和精河震區總體天氣較為平穩,對救援工作影響不大。
具體來看,8月11日白天到夜間,九寨溝縣震區陰有小雨,局地中到大雨,注意防范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災害;12日陰天有分散性陣雨轉多云;13日至15日基本無降雨。8月11日夜間至12日夜間,精河震區多云轉小雨(累計3-7毫米),南部山區有大雨,5級左右西北風,會對救援有影響,并且氣溫隨之下降;13日,震區有零星小雨轉晴;14日至15日基本無降雨,風力不大,氣溫適宜。
四川九寨溝震區公路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報圖。
記者:目前,網上流傳著一些對“地震云”的說法,請您談談地震和云到底有沒有關系?“地震云”是否真的存在?
張芳華:目前并沒有發現地震和云之間有聯系的理論和依據。大家利用云來預測地震是否發生非常不科學。像地震這類地殼運動對大氣環流是否有某種潛在影響,有待于進一步的科學研究和論證,即便有影響也比較細微,在做天氣預報時這種影響是忽略不計的。而這種尚未地震,就以天降奇象、云生異變來預測的方式很不靠譜,我們認為“地震云”的假設是不成立的。
張曉東:從目前的研究情況看,沒有任何科學事實能證明云的變化與地震有直接關系,也沒有科學研究可以證實地震的發生與天氣變化有直接相關性。
其實,不僅是云和天氣的變化,很多書本畫冊上提出的能預示地震即將來臨的征兆,如家禽家畜行為異常、野生動物遷徙、植物異常都不通過嚴格的科學檢驗。公眾可以在地震發生后關注到震前的種種異常現象,但卻無法從異常現象推出地震即將來臨的結果。以動物行為異常為例,導致動物遷徙、情緒失控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季節轉變、氣候變化、動物疾病,也可能是繁衍生育的需求。所以,在無法將其他引起異常的原因剔除時,我們不能將云與動物的異常作為預測地震來臨的科學指標,地震的監測預測還任重道遠。
記者:震后中央氣象臺開展了哪些工作,提供了哪些服務?當前氣象部門對震區天氣監測從時間和空間上精確到何種程度?
張芳華:地震發生后,8日夜間中央氣象臺第一時間啟動應急值班崗,與四川省氣象臺開展視頻連線,了解災情影響和天氣情況,并增設領班和首席崗,加快信息分析和專報制作。9日開始,每天2次發布震區服務專報,提供3天內逐12小時天氣要素預報;制作時間分辨率為3小時、空間間隔5千米的精細化格點化預報產品;每天2次開展視頻會商并隨時進行電話會商。此外,派出首席預報員前往成都中心氣象臺開展預報援助。
風云四號A星四川九寨溝縣震區8月9日9時監測圖。
在監測方面,啟動高分辨率衛星監測、雷達及地面自動站觀測業務。9日10時起,啟動“風云二號”F星區域加密觀測,每6分鐘對震區進行一次觀測,國家衛星氣象中心還積極與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聯系,實現國內外多源衛星遙感數據和災情信息共享,開展震區衛星遙感監測服務。
記者:為何近期地震頻繁?四川阿壩州和新疆精河目前情況如何?未來是否還有余震發生?
張曉東:據統計,每年全球發生18次左右的7級地震,200次左右的6級地震。我國每年平均發生20次左右的5級地震,4次左右的6級地震。今年上半年我國地震發生次數很低,僅有4次5級地震,所以公眾感覺近期地震頻繁并不真實。
8月8日發生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的地震7.0級,震源深度20千米;9日新疆博爾塔拉州精河縣發生6.6級地震,震源深度11千米。這兩個地震地域差別很大,分別屬于不同的地震帶,九寨溝7.0級地震位于南北地震帶,精河縣6.6級地震位于天山地震帶,有不同的構造成因,兩個地震前后發生,僅僅是一種巧合。
目前,從我們監測到的地震情況看,兩個地震區都有余震發生。一般來講余震有一個衰減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會產生起伏活動,也會發生一些強余震。由于構造應力、地質條件、孕震環境、震源運動特征等原因,余震序列往往千差萬別,余震的震級、次數和持續時間也不同。地震序列總體分為孤立型、主震型和震群型3種。孤立型序列余震少,而且小;主震型序列余震豐富,有的還有前震活動;震群型序列的一般有2個或2個以上的主震,余震序列也比較豐富。目前,地震部門啟動了地震現場的加密流動觀測,公眾可以通過地震部門的官網、地震速報APP、微博、微信等實時關注到余震發生的相關信息。
記者:未來能否實現地震預警?
李山有: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后,利用震中地區臺站快速判定地震的時間、地點、大小及其影響程度,由于地震波按照每秒數公里速度向外擴散傳播,這樣,我們就有可能為遠離震中但可能遭受地震影響的地區,搶在地震波到達之前,發出一個警報信號,為公眾逃生避險、企業緊急處置提供預警時間。
由于方法技術所限,震中地區破壞最嚴重但沒有預警時間,這就是預警盲區;距離震中越遠的地區破壞相對較輕但預警時間越長。目前,中國地震局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計劃用三年時間建設由15000余個地震臺站組成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系統,實現全國范圍的分鐘級地震烈度速報,實現華北地區、南北地震帶地區、東南沿海地區和新疆天山中段地區的秒級地震預警。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