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8-20 16:23:08
新華社蘭州8月20日電(記者王博、劉能靜)白色氈房內(nèi),彩色花氈上,裹著紅頭巾,庫來木懷抱冬不拉,為客人們即興表演了一段“阿肯阿依特斯”,引得眾人連連拍手叫好。
今年49歲的庫來木是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的一名資深“阿肯”。她所表演的“阿肯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民間廣泛流傳的古老彈唱藝術,也是詩人們即興之間的“對歌”行為,在哈薩克族中,具有這種表演能力的人被稱為“阿肯”。
“我從八九歲就開始跟著爸爸學習彈唱。”庫來木回憶道,兒時,周圍的牧民大多還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閑暇時,父輩們就會圍聚在一起,冬不拉一彈,周邊的牧民都會趕來觀看。
庫來木介紹,“阿肯阿依特斯”通常為兩人一組,對唱時,先由一方發(fā)問,另一方要根據(jù)對方唱詞中拋出的問題,快速完成做詩、選曲、伴奏、演唱等任務來應答,雙方你來我往,在這種比才斗智的過程中讓對方折服。
據(jù)了解,“阿肯阿依特斯”演唱的內(nèi)容極為廣泛,從國家大事到家長里短,從歌頌英雄到抨擊奸佞,“阿肯”們或辯論,或諷刺,都能通過冬不拉伴奏演唱出來,成為深受牧民喜愛的藝術形式。
然而,日趨現(xiàn)代化的生活也給古老的“阿肯阿依特斯”帶來了挑戰(zhàn)。“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喜歡接觸一些新鮮事物,‘阿肯阿依特斯’這種表現(xiàn)形式不多見了。”庫來木憂心忡忡地說。
阿克塞縣文體中心干部陳鶴鵬介紹,與詩歌、散文不同,“阿肯阿依特斯”的內(nèi)容多是即興創(chuàng)作,因此很少有經(jīng)典名錄保存下來供后人學習;此外,也正是表演的即時性,不但要考驗“阿肯”的彈奏水平,更要考驗他們平時的知識積累、臨場應變等綜合能力,這一嚴格的要求也導致學習人數(shù)不多。
據(jù)介紹,目前在阿克塞,經(jīng)常從事“阿肯阿依特斯”表演的“阿肯”不足20人,而當?shù)毓_克族民眾則有近4000人,“亟須傳承和保護。”陳鶴鵬說。
2008年,哈薩克族“阿肯阿依特斯”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以此為契機,阿克塞縣開展了一系列搶救和保護工作。當年,庫來木被阿克塞縣推薦為甘肅省省級非遺傳承人,省級財政每年對她給予5000元的補貼,用于“阿肯”的培訓、傳承工作;同時,阿克塞縣還設立了相應的“非遺”傳承人工作室,作為“阿肯阿依特斯”培訓教學的固定場所。
去年,在一次民歌表演中,正在上初一的拉扎提被庫來木“看中”,成為她的“徒弟”。“拉扎提具有一定的民歌表演基礎,最關鍵的是她對這門藝術非常喜愛。”庫來木說。
拉扎提告訴記者,每周只要有空閑時間,她都會跟隨老師學習“阿肯阿依特斯”。“除了要學習基本的彈奏外,還要廣泛閱讀專門的書籍。”拉扎提說,“雖然要求很高,但我會努力學習,讓更多的人聽到這門藝術。”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除了老藝人的“傳幫帶”以外,阿克塞縣還在當?shù)氐男W、初中設立了冬不拉彈唱、哈薩克語誦讀、民族舞蹈等哈薩克民族文化興趣小組,通過這一形式,從小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熱愛;阿克塞縣在每年夏季也會舉辦“阿肯阿依特斯”比賽,來增加人們的關注度。
“這些都為學習和傳承營造了良好氛圍。”陳鶴鵬說,“阿肯阿依特斯”的傳承與保護不能只局限于“阿肯”們的傳授,而應該是全社會相互協(xié)同作用的結果,“只有這樣,草原上哈薩克族的歌聲才能一直傳唱下去。”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