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武漢晚報
2017-08-30 16:16:08
鐘帥給張爹爹按摩。
“老伙伴”提供免費住所 “小朋友”負責陪護照顧
年輕房客與空巢老人“共享房屋”
空巢獨居老人行動不便,沒人照顧,孤獨空虛怎么辦?大學生剛畢業工資較低,租房住比較吃力,如何解決?在江漢區民族街老年人服務中心,一份“愛心房客協議”讓這兩個問題同時找到解決的辦法。自今年3月以來,經過反復摸底調查,他們促成了20多對老少“結對子”——有條件的老年人騰出一間空余的房間給年輕人免費居住,年輕的愛心房客每天利用空余時間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陪伴聊聊天,這種“親情互助”的新型模式有效解決了獨居老人和大學畢業生的雙重“窘境”。
孤獨老人有了“兒子”
24歲的馮露晨是河南漯河人,在武漢讀碩士畢業,雖是獨子,但從不驕縱,特別樂于助人。今年年初,他在網上看到了湖北省炎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親情互助”項目招募愛心租客的信息后,主動報名參加。4月,小馮與民族街涂家社區的姚順建簽訂了愛心房客協議。64歲的姚順建祖籍河南信陽,中風多年半身不遂,獨居在15平方米的兩層小閣樓里,每月有2900元的退休金。當小馮見到姚叔叔時,親切的鄉音迅速拉近了兩人的距離。
小馮每天早上出門前會將家里打掃一遍,出門時還會叮囑姚叔叔按時吃藥吃飯。下班回到家會陪姚叔叔看電視聊天。空余時小馮還幫老人去辦殘疾證年檢。天氣炎熱,家里沒裝空調,姚順建擔心小馮太熱睡不著覺,總會將電扇拿上樓放在小馮床邊,而小馮又悄悄地把電扇拿下樓放在姚順建床邊。“小馮對我蠻好,他看到我用的老年人手機很破舊,就找同學要了一個舊智能手機送給我,耐心耐煩地教我使用,還給我買了一個好看的手機殼。”姚順建說,他現在學會用手機叫外賣了。原本沉默少言、不愛出門的姚順建在小馮的開導下,慢慢嘗試開著電動輪椅跨出陰暗的房屋,去龍王廟公園晨練,整個人的精神頭更足了。
小馮教姚叔叔使用手機
困難家庭多一份照顧
68歲的余女士家里有個癱瘓在床的老伴和患精神疾病20多年的兒子,比一般的空巢老人更需要扶助。21歲的鐘帥正值大三實習期,今年6月搬進了余女士的家里,承擔起了照顧張爹爹的責任。
傍晚6點鐘帥下班回家,余女士又去醫院看兒子了。鐘帥放下包洗凈手一邊加熱飯菜,一邊為張爹爹按摩。除了打掃房間,他還叮囑老人按時吃藥、陪他聊天,或是推著老人到社區內呼吸新鮮空氣。
“我本身是學習社工專業的,做起這些事情來駕輕就熟,并不嫌累。”鐘帥一邊給張爹爹按摩一邊告訴記者,“這不僅解決了我的住房問題,還是最好的幫助老人的社會實踐,是個雙贏的選擇。”
民族街炎黃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的社工肖亞峰告訴記者,七夕那天,他們還專門策劃了“一路有你,真愛相隨”活動,請來8對年紀較大的獨居夫婦,讓年輕的愛心房客和他們一起過了一個浪漫情人節。
“共享房屋”讓空巢不空
隨著共享單車的崛起,“共享”一詞開始滲透進各個領域,逐漸變得炙手可熱起來。而這種名為“親情互換養老”的共享房屋,也在武漢幾個社區內悄然興起。據民族街公共服務辦公室主任劉笑竹介紹,“親情互換”從周末志愿幫扶開始延伸到常住幫扶,讓年輕的愛心房客慢慢與老人磨合出感情和默契,再簽愛心房客協議,通過3個月、5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延長協議,讓老人和年輕人培養出更深的感情。這種名為“空巢不空、租客守望”的親情互換養老方式,本質是為了解決空巢老人獨居難題,同時為大學生提供臨時住所。老人和大學生結成互助對子并簽署相關協議,結對老人為大學生零租金提供住房,大學生僅需支付少量的水電費即可入住,取房租而代之的是閑暇時的幫扶、聊天、打掃抑或是日常生活照料。
簽約大學生都通過了服務中心的把關和考核,大多有從事過公益活動的經驗。愛心互換協議也會對參與雙方提出約束性條款,空巢老人會出具一份房屋物品清單,通過這些措施來保障老人的權益。
有關數據顯示,武漢市老人空巢率約24%,其中身體不好、患有老年病的老人占四成。劉笑竹稱,空巢老人缺少子女照顧,精神上也缺乏慰藉;對于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房租是一項不小的開支,結對幫扶不但讓空巢老人擁有了一個長期“舍友”,也讓年輕人找到了低成本的棲息之地。
【專家解讀】
互補式養老模式是中華美德新詮釋
“親情互助,招募愛心房客”項目的推廣擴大,也有著尷尬的發展瓶頸。比如部分老年人戒備心強,老年人與年輕人的生活習慣難以磨合等等,但這種新型的互利模式,有效地豐富獨居老人的精神生活,能一定程度上緩解年輕人初踏入社會的經濟壓力,受到不少老年朋友和年輕人的歡迎。新華街、萬松街等街道的社區正在試點鋪開,營造愛老扶老,守望相助的尊老氛圍。
作為社會心理研究者的中德心理研究院院長李先富說,一邊有房沒人住,一邊有人沒房住。江漢區開了個好頭,通過老年服務中心一紙協議把需求互補的不同人群聯系到了一起,這是社會公益組織在共享領域的創新實踐。社會不僅是物質的鏈接,更是情感的鏈接。縱有豪宅萬間,不如芳鄰若干。對于老年人而言,最大的苦楚莫過于孤獨;而遠離家鄉的孩子,又是多么渴望家的感覺。這種互補式的養老模式,是對中華美德的最新詮釋。
文/記者余丹夏 邢影 毛茵 圖/記者李子云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