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09-02 09:32:09
目前臺灣各鄉鎮的垃圾掩埋場及轉運站幾乎都可以看見壯觀的垃圾山。
資料圖片
圖為臺灣西海岸海灘上的垃圾。
資料圖片
臺灣恐成“垃圾島”(看臺灣)
“我們現在進行垃圾填埋的時候,需要把場內原有的垃圾翻攪一次,篩分出塑料袋和土石,然后才能騰出空間埋新的垃圾。”談及當地的垃圾處理,高雄市環保局局長蔡孟裕表示,面對現有垃圾掩埋場接近飽和的情況,上述的處理方法實在是不得已之舉。
高雄市遇到的問題不是個例。近日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地狹人稠,垃圾處理不易,目前已面臨變成“垃圾島”的危機。舊有的垃圾掩埋場地容量已亮紅燈、接近飽和,而新的垃圾處理設施則面臨用地困難、當地民眾抗爭、環保評估嚴格等諸多問題,一時難以推進。
處理能力接近飽和
臺灣的垃圾處理問題有多嚴重?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的垃圾處理場所分為掩埋場及焚化廠。全臺目前有378個掩埋場,其中大部分都處于已封閉、停用和未啟用狀態,真正在營運中的只有68處。在焚化廠方面,全臺已興建26座可回收電能大型焚化廠,除云林、臺東廠因履約等爭議未啟動,其他24座已投入運轉。
但是,“立法院”預算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68處營運中的垃圾掩埋場,剩余容量約393萬立方米,剩余率僅12.04%,已處于接近飽和的狀態。24座營運中的垃圾焚化廠,19座廠齡超過15年,逾20年者有臺北市的木柵廠、內湖廠,新北市的新店廠、樹林廠,臺中市的文山廠,多數垃圾焚化廠使用年限將屆,亟需當局規劃長遠的垃圾處理政策。
以高雄市為例,據統計,當地的焚化爐每年產生25萬噸底渣,但高雄的垃圾掩埋場將在2018年2月出現飽和情況,地方政府壓力頗大。此外,島內多個縣市也相繼陷入垃圾處理危機。掩埋場空間不足、垃圾焚化廠停爐次數漸增、部分焚化廠熱值過高,……諸如此類的原因都導致垃圾處理能力的降低,影響垃圾處理設施的運轉效能。
垃圾圍島情況嚴重
拉布條抗議、在縣政府門口丟置多包垃圾……今年5月,在鎮代會副主席鄭朝日帶領下,新竹縣竹東鎮大批民眾來到新竹縣政府門口抗議,對垃圾處理問題表達不滿。
原來,從今年3月份開始,新竹縣因新竹市焚化爐年度檢修造成的垃圾處理能力減量等因素,導致每天有100多噸垃圾要暫時安置。因此,竹東鎮的垃圾掩埋場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只進不出,已堆置4000多噸垃圾無法外運,因而引發民眾的激烈抗議。
除了新竹,島內其他地區也不同程度出現被垃圾所困的情況。比如在高雄,有部分企業或居民就偷偷將垃圾傾倒至旗山內門的偏僻山區,臭氣熏天的情況讓居民痛苦不堪。南投縣鹿谷的知名景點小半天也遭垃圾洗劫。據臺媒報道,其他山區被偷偷當成垃圾堆放地的情況還有不少。
另外,由于臺灣存在許多未被處理或偷偷傾倒的垃圾,它們在臺風、降雨等因素的影響下,往往順著水流被沖刷入河,甚至在漂至海洋上后因潮汐原因擱置于臺灣的海灘,形成“垃圾圍島”之勢,其中大部分都是難以分解的塑膠制品。
新建設施面臨困難
舊的垃圾處理設施已飽和,新的設施為何沒有及時跟進建設并投入使用呢?臺“立法院”預算中心指出,由于島內民眾對垃圾處理場有抵觸情緒,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家門口有個“臭烘烘”的地方,所以一聽說要在當地蓋垃圾焚化廠或掩埋場,就會聚集抗議,從而使建設工作難以推進。
例如,臺灣著名的新北市八里垃圾焚化廠,在上世紀90年代,這里還是垃圾填埋場。后來規劃建設焚化廠,招致附近太平村居民的強烈反對,民眾成立“自救會”激烈抗爭,上訪抗議。焚化廠工程最終于2001年才完工使用。
不過,針對這種情況,島內各縣市政府及基層組織也并非束手無策,而是努力通過溝通協調、參觀體驗、工程建設及營運透明化等方式,來化解民眾對垃圾處理場建設的疑慮。正如當下的八里焚化廠已成為當地居民辦婚宴、游泳健身、拍攝MV的熱門場所。
“大家總會覺得,垃圾場處理設施不要蓋在我家旁邊。”前不久帶領當地居民參觀岡山焚化爐與現代高科技掩埋場的高雄市內門區瑞山里里長謝振城表示,其實現在的廢棄物處理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大家看過焚化爐與掩埋場后,才知道根本不是以前那種又臟又臭的狀況。垃圾處理場的建設不是“洪水猛獸”。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