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7-09-03 17:16:09
新華社太原9月3日電(記者王井懷)9月初,全國大中小學校陸續開學。在山西省圖書館,一場百年教科書展正在展出,時間跨越晚清、民國直至改革開放前后的1000余本教科書,見證了中國的時代變遷。
這次展出的教科書是山西收藏家賈大錦的收藏作品。從上世紀80年代起,當時還是太原銅業公司工人的賈大錦迷戀上收集教科書,目前已收集了自清朝到改革開放前后的2000多本教科書,此次展出了其中一部分。
按時代順序,這些教科書分為晚清新學堂時期、民國初年、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延安時期、新中國成立后等幾個部分。
“教科書是一個時代主流價值觀的集中體現。”賈大錦說。在清朝末年的一本《國文教科書》中,用連續三節課的內容講述變法對國家富強的重要性。課本從中國古代的商鞅變法講起,一直講到十八世紀、十九世紀西方各國的各項制度改革,最后得出一條結論:善變法則國可以強,古今中外一也。
清末民初,各類新學堂已經蔚為大觀。一系列物理、化學、幾何等新式教科書應運而生。記者看到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等出版的各類教科書,在幾本書上,毛筆痕跡的公式運算仍十分清楚。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愛國圖強思想影響下,中國教育十分重視實用。成立于1919年的山西省國民師范學校是那個時代的典型。展出這個學校數理化等基礎知識課本的同時,還展示了當時的織布、軍事等實用技術教科書。其中,關于織布的教科書就有三種,分別是《織布教本》《織布口訣》和織布成品介紹。
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時期的教科書十分重視弘揚愛國主義旋律。一本晉冀邊區印刷于1945年的《國語課本》中,記載了“抗戰前一個東北小學生的自述”。這篇課文講述了一名小學生在偽滿洲國的課本上寫了“打日本”三個字后,被老師秘密送到北平的故事。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贏來了和平發展的時機,國家開始日益強大。上世紀50年代的一本小學歌曲課本中收錄了一首叫《燕子》的歌,通過歸來燕子的視角,唱出了家鄉和祖國的變化:“去年這里是荒涼的山崗,如今變成了高大的廠房”“歌唱幸福美麗的家鄉,歌唱自由神圣的國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