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在線
2017-10-05 15:55:10
問候語,是全世界都通用的語言。區別是東方人喜歡問“你吃了沒”,西方人喜歡說“今天天氣不錯”。比較三十年來中國人問候語的變遷,特別是我的老家膠東半島父老鄉親問候語的變遷,真的是能真切的感受到在改革發展的歷程中,廣大農村生活發生巨大變化的歷史過程。
聽我爺爺閑聊起農村的問候語,他說最早的時候我們老家的人不是見面說“你吃了沒”,而是一句非常能體現時代特點的“拾糞去”,當然,這句短語的后面一定是疑問的語氣。因為那個時候是生產隊剛解散的時期,農民分到了屬于自己的土地,所以干活都特別上心,賣力氣,夏秋干活的兩季,為了避開炎熱天氣,大家都要早早的起來去“拾糞”,也就是去撿農村大牲口拉的糞便,用來做肥料。
“那個時候從來沒聽說過有化肥這個說法,大隊里唯一一臺拖拉機還是縣里獎勵給村里的,也沒人會擺弄,后來還是鄉里派了個農技員,給村里的一個村小老師培訓了好幾天,這才算把這個大家伙使了起來。”我的爺爺說。
就是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中,人們早晨見面打招呼的方式因為肥料的稀缺,竟然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由原來傳統的“吃了沒”,變成了“拾糞去”……
再到后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后期,農村化肥供應問題得到解決,種地缺肥料的問題不復存在,人們漸漸的又把見面的問候語改回到了“吃了沒”,因為化肥供應充足,倒是顯得路邊上一堆堆的動物糞便有點“多余”了。
“這在過去幾年,路上怎么可能能看到這么多牛糞,你看現在路邊上風干了快一個月了都沒人撿,現在種地確實比以前輕松了。”爺爺感慨道。
隨著九十年代打工潮的興起,村里的青壯年也和全國其他地方一樣,紛紛向外走,一時間,村里人打招呼的方式又發生了改變,由“吃了沒”變成了“回了沒”。
發生這種變化,主要是早期出去打工的村民都離家比較遠,大部分去了廣東等沿海省份,因為離家遠,回來不方便,所以有些人就選擇在外地過春節,所以每逢此時,村民們見面之后的問候語就變成了“回了沒”,就三個字,不用加任何前后語境和修飾語,彼此都能明白這三個字背后的期待和心酸……
隨著時間的推移,外出打工逐漸不再成為村民謀生的方式,回鄉創業或者是家門口打工上班逐漸成為大多數村民的選擇,這主要要歸功于當地政府的一系列“引鳳還巢”的政策——提供無息貸款,生豬養殖給補貼,村辦企業解決就業5人以上也有相關優惠政策,這些優惠政策讓老百姓在對比中感覺到,外出打工掙的錢和在家門口掙的錢也差不多了多少,但是能天天下班后回家老婆孩子熱炕頭,哪頭劃算,他們自然會自己算,所以這個時候村民之間的問候語又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下班了”,因為都在村辦企業上班,所以見面后一句“下班了”就算是問候了。
如今,我偶爾回鄉小住幾天,發現村民之間的問候語又有小的變化,變成了“忙完了沒”,我有點不解,問了一下母親,才知道,原來現在村里很多土地都進行了流轉,不想種地的村民可以把土地租出去,租給村里的幾個種糧大戶之后安心上班收租金就可以,所以很多在村辦企業上班的人嫌種地麻煩,都把地租給了大戶,但是種糧大戶也面臨一個煩惱,秋收的時候缺工,所以就會委托村民給招工,招到一個短期工給介紹人50塊錢,所以“忙完了沒”就成了一些村民見面的問候語。
三十年在歷史的長河中只是一瞬,但對于一個國家的人民來說,它是真切的歷史過程,是充分感受酸甜苦辣的日子,是真切感受時代改革印記的體驗過程。小小的一句問候語,承載了時代印記,也表達了人民情懷,就像我們最愛說的那句“吃了嗎”,表面上看是表達了“吃喝最大”的處世觀點,實則是幾千年來在戰亂中食不果腹的勞動人民對時代最深刻的記憶傳承。而近三十年來人們口頭語的些許變化,也是這個時代的人們對時代環境和境遇的記憶,只不過,從問候語的變化中,我們能感受到,作為一個自然人,一個社會公民,我們的問候語正越來越輕松,人性化,接地氣,也更能彰顯出在實現“中國夢”的征途中,我們的獲得感正在越來越強烈,因為問候語中關注個體的詞語和句子正在越來越多……(何禾)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