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2017-10-20 17:10:10
10月18日,舉世矚目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的報告指出:“……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深入準確理解“新矛盾”的重要判斷,需要我們從唯物史觀認識論出發,抓住現實國情的“變”與“不變”,全面厘清矛盾兩個方面的內涵,從而把握勠力同心的奮斗方向。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社會運動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也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所在。1956 年的中共八大指出: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1981 年的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指出:在現階段,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再到新時代“新矛盾”的判斷,三次表述總體上呈現了由“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問題意識與導向調整。
具體來說,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定位依據在于生產力的供給側與人民群眾的需求側間的關系。建國初期一窮二白、百業待興,恢復國民經濟讓老百姓“吃得飽”“穿得暖”是中心任務。待到改革開放初期,“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基本建立,從“溫飽”奔向“小康”、從“生存”步入“發展”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目標。如今,中國人均名義GDP已從1955年的150元、1980年的463元逐步躍升至2016年的53974元,同時居民恩格爾系數也從建國初期的“貧困”、改革開放初期的“溫飽”逐步降低至2016年的30.1%,距離“富足”標準只有一步之遙,綜合國力與生活水平均發生了歷史性的巨大變化,勞動生產率及其潛力不可同日而語。于是,從“基本小康”躍向“全面小康”,追求更高水平的發展、更加美好的生活自然成為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這些“非物質”“非文化”的需求同樣亟待滿足。“新矛盾”的歷史與現實依據正在于此。
由是觀之,“變”的是生產能力、體制機制與治理體系,“不變”的是發展藍圖為人民繪就的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據統計,在報告中出現頻次最高的熱詞,“發展”共213次、居首位,“人民”共158次、排第三,充分反映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是新時代黨的理論最根本的出發點、落腳點,是我們化解“不平衡不充分”矛盾、決勝全面小康的智慧之源、力量之源。展望未來,無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還是提供更高的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更全面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均衡的發展、更健康的體魄、更專業的社會治理水平、更豐富的社會文化活動、更清新的空氣、更美麗的中國,都必須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
環顧全球,沒有哪個政黨像中國共產黨一樣坦蕩蕩承認社會客觀存在的矛盾與困難,進而正視問題所在、積極尋找出路。英國學者羅思義日前撰文稱:西方深陷“新平庸”,中國持續“大發展”,原因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承繼這一制度優越性,開拓新時代“人民至上、天下為公”的方略,堅持新發展理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實“三去一降一補”調控,朝著更平衡更充分的共同富裕方向不斷奮進,中國人民定能創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東方奇跡”新的歷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