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0-28 09:56:10
新華社北京10月28日電 題:當“網絡直播”遇上“傳統民間藝術”
樊攀、張漫子
近日,非物質文化遺產直播專場在陌陌直播、斗魚直播等互聯網直播平臺開啟。核雕項目傳承人馬寧、古彩戲法傳承人田學明、口技項目傳承人方浩然等非遺大師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一時間在互聯網上“圈粉無數”。這股讓網友感嘆“畫風清奇”的“直播清流”,令被譽為國粹之美、非遺之妙、民樂之雅的中國傳統文化瑰寶收獲了關注量和口碑的雙贏。
《貴妃醉酒》《牡丹亭驚夢》《包公賠情》《王寶釧大登殿》等經典戲曲選段近日走出傳統劇院,走上了互聯網直播的屏幕。中國傳統戲曲傳承人通過陌陌直播舉辦了一場直播活動,他們除了表演經典戲曲,還詳細介紹了不同曲種的唱腔特點、服飾區別等戲曲知識。這場以傳統戲曲藝術為主題的直播在短短一小時吸引了62.7萬觀眾觀看。
不僅如此,2017年5月至8月,斗魚發起了“致·非遺敬·匠心”系列直播活動,在北京、湖北、江蘇等地繼續著端午節、粵劇、雕版印刷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探尋之旅。30場直播活動累積觀看人次達到1000多萬。其中,古琴斫制場累積觀看達58萬次。
直播中,中央民族樂團和中國愛樂樂團演奏家們用中胡、琵琶和鋼琴、打擊樂完成了一場中國民樂和西洋樂的“對話”。這場公益音樂會吸引了超過60萬人次在線觀看。
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長關宇說,將網絡直播與傳統戲曲結合,讓藝術家使用新媒體渠道來傳播藝術文化,這種傳播形式具有創新性與示范意義。
業內人士表示,在多樣性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中國文化要想繼續發揮對世界的影響力,必須對傳統資源進行再開發,在與外來文化的碰撞、交流與融合中,賦予其更多的特色與內涵,創造出與時代相適應的更加輝煌的中國新文化。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網絡直播用戶達3.43億,占網民總體的45.6%。從行業發展看,網絡直播行業的運營正規化和內容精品化是其目前發展的兩大主要方向。
部分學者認為,以網絡直播的方式傳播傳統文化確實“吸睛”,然而對于文化的弘揚和繼承來說,僅僅“趕個熱鬧”和“浮光掠影”是不夠的,還需要我們把具有歷史底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融入生活,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體驗感,使理解、喜愛傳統文化落到生活的實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發展孕育而來,時間的累積增添了它的厚度,但未將它與當下隔絕開來,這是讓我們引以為傲的。”在全國政協委員孔維克看來,“中華傳統文化只有融入生活,才能潤物細無聲地傳承下來。”
目前,“傳統文化進社區”“傳統文化進校園”等“傳統文化+”“非遺+”活動在全國多地積極推進。“不同平臺、不同類型的活動觸達的人群不同,最終實現的效果也不同。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推進需要更多平臺和更多形式的參與和加入。”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張志華說。
“可持續性是傳統文化在直播平臺持續傳播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張志華認為,文化生長具有其內在邏輯,傳播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因此,傳統文化不僅需要“火起來”,更需要融入生活、真正在創新中“活起來”。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