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7-11-01 08:26:11
校名牛了,高校就牛起來了嗎
一所大學的校名就是它的招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早已和學校的辦學理念、治學風格緊密融合在一起。更改校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對學校的辦學歷史和辦學理念形成割裂。
----------------------------------------------
據媒體統計,近日來,四川、廣西、云南等多地教育主管部門先后公示申報升格、更名和轉設的高校名單,20多所高校加入改名大軍。例如,成都學院申請恢復曾用名成都大學,欽州學院申請更名為北部灣大學。
高校改名潮幾乎每年都會涌現一次,據統計,過去20多年中,在2000多所公辦高校中,有將近一半高校改過名字。專科升格為本科,“學院”改名為“大學”,把校名中的“農業”“煤炭”“鐵路”“地質”等字眼去掉,改名“科技”“理工”等,總之是向層次更高、地域范圍更大、學科門類更廣、類型更強的方向來改。“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經驗,至少在中國高校中不適用。
成功改名,可以提高學校知名度,讓學校以及師生更有面子,還可以獲得更多的資源投入,吸引優質的生源,是一件名利雙收的事情。不過,改名也有改名的煩惱,比如瀘州醫學院更名的歷程就一波三折。也并不是所有的改名,都能夠得到校友以及社會的認同,這次四川理工學院擬更名為四川科技大學,就有校友認為,“應該留下‘理工’,換成‘科技’感覺從沒上過這個學校。”還有人質疑,“理工”改成“科技”之后,該校“厚德達理,勵志勤工”的校訓是不是也要改?當然,更不是所有的改名效果都是積極的,有些學校幾經周折改名之后,得不償失,影響力反而變弱了,甚至有的不得不改回來。
一所大學的校名就是它的招牌,是一種無形資產,早已和學校的辦學理念、治學風格緊密融合在一起。更改校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可能使學校與其辦學歷史和辦學理念形成割裂。按照有關規定,學院更名為大學,要滿足“全日制在校生規模應在8000人以上,在校研究生數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總數的5%;在學科與專業方面,應擁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每個主要學科門類的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均不低于學校全日制本科以上在校生總數的15%”等要求。對于一些專業特色比較鮮明的高校來說,這意味著要增設學科和專業,擴大招生規模,進而有可能導致辦學定位模糊,辦學特色缺失。
今年2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十三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堅決糾正部分高等學校貪大求全,為了更名、升格盲目向綜合性、多科性發展的傾向,嚴格依據標準審批“學院”更名“大學”,便是一個鮮明的態度,其目的在于引導高校把精力和資源用于特色學科專業建設與內涵發展上來。前不久公布的《關于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健全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的體制機制”,十九大報告談到高等教育發展時也強調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進入普及階段,內涵式發展才是未來發展方向。對高校的管理和評價,將變成分類管理、分類評價,以引導高校明確辦學定位、突出辦學特色,而缺乏特色的同質化恰恰是大忌。
什么是內涵式發展?是辦學規模大,校園環境優美,還是學科門類應有盡有?恐怕都不是。人才培養才是高校的中心工作,內涵式發展必須聚焦于先進的辦學理念、鮮明的辦學特色、科學的人才培養機制,必須把人才培養作為學校中心工作,全面提供人才培養能力,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和服務社會經濟的能力。如果改名能夠解決這些問題,固然好;如果改名不能,那么它不過是“換湯不換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