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2017-11-03 11:00:11
河北石家莊的高校招聘會上,畢業生正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 人民視覺
在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一群農村小學的孩子們在鄉村少年宮參加電腦設計課程學習。 人民視覺
湖南漣源市橋頭河礦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家庭醫生在橋頭河鎮界頭口村開展服務。 人民視覺
在安徽合肥紅四方社區,70歲的馮慶敏老人在家中展示自己釀制的葡萄酒。 人民視覺
天津濱海文化中心的圖書室內,幾位市民正在翻閱書籍。 人民視覺
十九大報告提出,“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什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老百姓有哪些新期待?近日,本報記者走訪了幾位普通百姓和專家學者,分別從教育、就業、健康、養老、文化等方面,探尋“全面發展”的題中之義,表達人們對于增加更多獲得感的盼望。
關鍵詞:教育
偏遠山村的孩子有學上
本報記者林麗鸝
◆身邊故事
朱鈞昌就讀于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研究生一年級。從朱鈞昌出生的西南邊陲小山村到中國人民大學,他走過了一條艱辛的求學路。
“我父母都是農民,種地特別辛苦,但只要我考試成績好,他們就會特別開心,這給了我好好學習的動力。”朱鈞昌說。從村里的小學到縣里的中學,最終考入中國人民大學,除了個人努力外,朱鈞昌覺得還有兩個重要因素:
有好老師引路。“小地方很難留住教育人才,但我很幸運遇到了好老師。小學數學老師教得好,讓我開了竅;中學英語老師抓得緊,讓我補上了小學沒學過英語的短板。”
有助學貸款減負。“家里的經濟條件不是太好,小時候吃飯只有幾片肉,父母都是往我碗里夾。”朱鈞昌說,“幸虧有國家的助學貸款政策,才減輕了家里供我讀書的負擔。”
回首求學路,朱鈞昌一直沒松勁,但受父母教育水平和農村教育資源所限,他也吃了不少苦。“看到北京的孩子從小就學英語、進行素質教育,真的很羨慕。我小時候的一些玩伴,小學就輟學了。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讓教育更公平,讓偏遠山村的孩子都有學上。”
◆專家點評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育發展與改革研究所所長吳霓——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公平教育是重要保障。要做好頂層設計,發揮好教育政策的導向作用,通過不斷深化改革促進教育公平,這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
目前,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還存在著城鄉差異,義務教育“鄉村弱、城鎮擠”的問題仍然存在。要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這對實現教育公平、推動人的全面發展意義重大。
對于家庭經濟條件困難的學生,國家和社會的資助是幫他們完成學業的保障。目前,我國已經建立了從學前到研究生教育的學生資助體系。但資助力量仍基本是以國家為主,下一階段應該進一步擴大資助力量的來源,吸引社會各界人士和資源進入學生資助體系,進一步提升資助的標準和質量,形成更加完善、多元高質的學生資助體系。
關鍵詞:就業
創業路上的扶持再多些
宋超
◆身邊故事
“穩定的就業,是個人實現全面發展的基石。”北京全媒智合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85后”曹賀鵬說。
“畢業那年,我選擇以‘創業’的模式步入社會,跟幾個同齡人成立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利用‘互聯網+’幫助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曹賀鵬說。
創業之初,曹賀鵬也遇到過很多困難和挑戰,但一系列就業創業幫扶政策堅定了他對未來的信心。“剛創業那會兒,申請公司執照很難。后來,政府出臺幫扶政策,在企業準入機制、申請流程、證照辦理方面簡化了程序。隨后,銀行貸款、稅收優惠、法律咨詢等扶持政策相繼出臺,我們這樣的創業公司感受到越來越多的便利。”
“在利好政策的扶持下,創業腳步越走越輕松。”曹賀鵬說,“我認為,現在是創業最好的時代,政府支持、政策給力,每個人的人生價值都可以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得以提升。”
“公司規模逐年擴大,我們每年都會招收一些應屆大學畢業生。我愿意為更多優秀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幫助他們實現夢想。”曹賀鵬說。
◆專家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孫健敏——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大規模開展執業技能培訓,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創業帶動就業。
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就業機會越來越寬泛,創業機會越來越多,勞動者自身的素質和能力也在不斷提高,客觀上為提高就業質量提供了條件。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關注重點已經從就業數量轉向就業質量,這與我國從重視發展數量到重視發展質量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我們鼓勵創業帶動就業,但是創業也有一定的風險,教育培訓要跟上。特別是著力培養勞動者良好的創業技能、創業意識以及為社會承擔責任的精神,提高創業質量,創業帶動就業的成效才能更好顯現。就業和創業都是系統工程,需要整個社會同心協力。
當前我國創業帶動就業方式效應明顯,“創業式就業”迅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興起,帶來了傳統就業結構的變化,就業形勢從“千人一面”變成了“千人千面”。第三產業成為就業市場主力,特色領域、細分服務層出不窮,職業種類正從360行轉向“360+N”行。相信未來就業渠道會更寬,就業質量會更好,大家創造價值的形式會更多樣,每個人通過辛勤勞動實現自身發展,空間越來越廣。
關鍵詞:健康
低收入患者也能看好病
本報記者邱超奕
◆身邊故事
“幾年前,我患上雙側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和雙側膝關節痛,以及嚴重的風濕性關節炎,導致生活不能自理。是市里的‘新農合精準健康扶貧專項基金’,讓我從輪椅上站了起來,看到了戰勝病痛的希望。”遼寧省遼陽市遼陽縣柳壕鎮農民王炎說。
王炎告訴記者,患病后,她在輪椅上度過6年多,幾乎沒出過家門。為了治病,家里四處舉債,病情也沒好轉。“當時我很絕望,心想這輩子都不可能站起來了。”
2016年,遼陽市開展精準健康扶貧工程,王炎同全市1萬多名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貧困人員一道,被確定為精準扶貧對象,政府給他們建檔立卡,幫助治病。“從去年7月至今,我3次入住市中心醫院接受手術,換掉了損壞的股骨頭和膝關節,現在終于可以站起來了。不過我也知道,一年來,光是在醫院的醫療費用就有近28萬元,如果不是靠好政策、好保障,面對這些花費,我簡直不敢想。”
住院治病,國家的新農合、大病保險和民政醫療救助發揮了重要作用,為王炎報銷了近10萬元,剩下的醫藥費,還享受到醫院給精準扶貧對象的減免優惠和當地專項基金的支持。
“回到鎮里,鄉親們看我能走路了,都替我感到高興。”王炎說,根據治療方案,今后她還要接受3次手術,術后還需康復訓練,醫療負擔依舊不小,她希望能繼續得到政府的救助,爭取早日恢復健康。
治療過程中,王炎發現,“新農合精準健康扶貧專項基金”的覆蓋面還比較有限,而在當地農村,像她這樣沒錢看病的貧困人口還有不少,“期待政府繼續加大對貧困人口患者的醫療救助力度,讓這些患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避免他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專家點評
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
培養健康的國民體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重要方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基礎。
相比過去談醫療,“健康”這個概念內涵更寬廣,如一些老年慢性病,過去就不在基本醫療范疇內,今后,會有更多健康服務覆蓋社會老齡群體;另外,健康不僅僅是治療,還強調預防、養生,健康服務更應關注不得病、少生病;政府部門的職責也發生了變化。過去,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是政府主導的,隨著健康服務更加多元,會調動更多社會資源參與進來。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在健康問題上,還有一些“硬骨頭”要啃。過去5年,政府在基層醫療衛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不同地區醫療資源不平衡、基層醫療發展不充分的情況依然存在。應當繼續開展醫聯體建設,促進遠程醫療、異地就醫結算,補足基層和醫療欠發達地區的短板,讓老百姓少跑路,在家門口就享受到優質健康服務。
關鍵詞:養老
最大心愿是沒有后顧之憂
本報記者申少鐵
◆身邊故事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也是我們這些退休老人的愿望。”66歲的湖北武漢市青山區某鋼鐵公司退休職工王定國說,“我最大的心愿就是生活沒了后顧之憂,可以放心旅游、樂享晚年。”
王定國說,剛退休時,企業效益不好,退休工資低,加上生活積蓄基本都給兒子和女兒買房,日子過得比較緊。這幾年,退休工資穩步增加,“現在,我們老兩口每月的退休工資加起來超過7000元,手頭寬裕多了。”
“今年5月,我和老伴去了蘇州、杭州、上海三地旅游,領略了江南的美景和上海的繁華。”王定國說,除了旅游,他的另一愛好是養花,家里的陽臺種滿了各種花草,“澆水、施肥、捉蟲、去塵,生活越來越愜意。”
王定國對養老有三點期盼:一是退休金能保持增長,這樣才能進得起好的養老院或維持居家養老費用;二是出現更多養老院,降低價格,居住環境和護理人員服務更好;三是大病保險能覆蓋更多病種,報銷數額能更大些。
◆專家點評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
社會保障肩負著解除人民生活后顧之憂、促進全民共享國家發展成果的重大使命。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保體系,是我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的目標與方向。
我國社會保障改革成就卓著,社會保障制度更加完善,但總體上還表現出普惠性而公平性不足、多種模式而統一性不足、政府主導而市場與社會力量調動不足等問題。必須盡快打破地區利益、群體利益固化的藩籬,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要求,加快健全社會救助體系,著力推進全民參保與相關制度整合,明確界定不同層級政府、企業、個人及社會的責任,充分調動市場與社會力量參與并形成多層次保障,確保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行穩致遠。
困難群眾生活有保障是社保制度的重要內容。社會救助是具有基礎性地位和維護社會公平的社保項目,其中的最低生活保障是貧困群眾擺脫生存困境的兜底性制度保障。
我國社會救助體系還需在以下幾方面完善:一是打破城鄉分割,實現城鄉一體化;二是完善受助資格條件設置,綜合考慮申請者的收入與資產狀況;三是對欺詐性享受救助待遇者依法追究責任;四是盡快啟動《社會救助法》的立法程序,確保包括低保制度在內的所有救助項目運行在法治軌道上。
關鍵詞:文化
生活中的精神食糧更豐富
本報記者齊志明
◆身邊故事
“休閑時間,我最喜歡的文化活動是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看話劇,參觀各類展覽也是一大消遣方式。”在北京某高校讀研的田夕說,她特別注意微信朋友圈或公眾號推送的文化展覽信息,從藝術、城市記憶、異域風情等主題展,到文物、攝影作品、建筑雕塑等專題展,她都饒有興致,一到周末,就去城南城北的展覽館、文化場館內轉悠。
“人的全面發展,離不開五彩繽紛的文化生活。”田夕認為,像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越來越多的公益、普惠文化展覽向大眾開放,這對于豐富百姓日常休閑生活,可謂是一個既愉悅身心又很有意義的選擇。
田夕也常去逛書店,在她看來,電子出版物充斥網絡的今天,到書店淘書翻書是一種過上“慢生活”的享受。但她注意到城鄉之間的公共文化服務還有不小的差距。
“放假回老家探親時,我發現村里的農家書屋變成大伙兒打撲克、搓麻將的場所。”田夕一問,原來農家書屋的藏書可讀性、趣味性、實用性不強,久而久之,村民們看書的熱情也降了下來。
“農家書屋是國家重點文化工程。真希望能有更多老鄉喜聞樂見的書刊、電子音像制品進入農村,把這塊精神惠民工程的金字招牌擦亮。”田夕說。
◆專家點評
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魏鵬舉——
滿足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提供可口的精神食糧。當前,人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斷增長,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還未能完全與此相匹配。為此,一方面要了解和識別人們對更好更優質文化的需求趨勢,準確把脈人們在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基礎設施上的新需求,對癥施策,精準提供服務。另一方面,在解決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上有更多作為,當務之急是眼光向下,化解地區、城鄉、同一環境下不同人員之間文化發展不平衡問題,構建多元、多層次、多結構的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生態系統。
目前,我國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還不充分,要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增加高附加值、有創意、有科技元素、有傳統文化內涵的產品供給,加大在財政、稅收等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撬動社會資本進入文化領域。
在新時代,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統籌考慮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和高品質文化需求,推動基本服務向優質服務轉變,推動大眾化服務向個性化服務轉變。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擴大服務供給。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探索開展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方式,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更豐富的精神食糧。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