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1-18 16:15:11
新華社蘭州11月18日電(記者 郭剛)魚塘和蝦棚毗鄰而建,蟹池與稻田相伴而生。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的沿黃灌區,為有效治理土地鹽堿化,從2015年起當地政府聘請技術人員,對黃河水調配,配制人工海水養殖海鮮,闖出一條既修復生態又惠澤百姓的新路子。
“經過調配,這種由黃河水衍生而出的魚塘水攜帶了12種微量元素,跟海水已經相差無幾了。”來自海南省海尚種苗培育基地的技術員鄭言告訴記者,過去甘肅等西北內陸省區很難見到鮮活海產品,“現在不一樣了,家門口就能吃到鮮活海鮮,跟我們海南的海鮮一樣好吃。”
鄭言介紹,海魚等海鮮存養技術是隨海鮮業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一項新型養殖技術,它包括海水配制技術、飼料配制技術等。
位于騰格里沙漠南緣的景泰縣,屬于黃河灌區。多年來受地形、地質條件及排水不暢的影響,土地次生鹽堿化大面積發生。2015年以來,當地政府不斷摸索和創新治堿思路,利用黃河鹽堿回歸水和棄耕鹽堿地發展水產養殖并取得初步成效。
“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去年我們主要試養了鯽魚、草魚、鰱魚和鯉魚,生長非常好。”景泰縣草窩灘鎮副鎮長楊華新介紹,通過對水質的進一步調配,當地農民今年又增加了海蟹、南美白對蝦等海產品的養殖,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為脫貧攻堅注入了活力。
“目前景泰的水產養殖面積已達6800畝,改良鹽堿地7000余畝。”景泰縣委書記李作璧說,“我們計劃再用三年時間,挖魚塘兩萬畝,大力發展水產養殖,讓我們的鹽堿地變成‘魚米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