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7-12-04 10:25:12
今天,你的課堂“混”了嗎
混合式教學 打造師生新型學習共同體
一條條清華大學“組合數學”課堂上飄過的彈幕,此時成了臺上臺下師生的目光聚焦點。
“神坑啊”
“為啥不是2(n+1)咧咧咧”
……
吐槽、疑問、插科打諢,彈幕的內容五花八門,每每這時講課中的馬昱春教授會稍微頓一下,就彈幕來解疑答惑,抑或也調侃上兩句,引來一陣哄笑聲。除了發彈幕,學生還可通過“雨課堂”手機端學習平臺預習課件、在線進行課堂實時測試、討論等。
與傳統“滿堂灌”式的課堂不同,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不僅覆蓋了課前、課堂、課后環節,并融線上與線下教學為一體,實現了師生實時互動,正逐步占領95后的高校課堂,也在2017中國國際遠程與繼續教育大會上引起了一場討論。
如今隨便走進某大學的某堂課,老師在講臺上滔滔不絕,臺下學生低著頭沉迷于自己的世界或睡大覺,這種現象已不鮮見。如馬昱春所說,如今課堂的“人頭率、抬頭率、點頭率”可以算是高校課堂的新評價標準。
而在課堂之外,在線教育風起云涌,以“堅船利炮”沖擊著幾十年如一日的高校課堂。據日前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和艾瑞咨詢發布的《2017年中國大學生在線學習白皮書》顯示,2017年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預計達1941億元,用戶規模預計達1.1億人,隨后幾年將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長。
在線教育是否能取代學校教育?網絡是否會取代老師……類似的提問聲不斷,雖然答案是否定的,但馬昱春也多少感覺到一些“內憂外患”之外的壓力,“以前覺得站好三尺講臺就夠了,就像演一場排練了多年的話劇,但這已不能滿足95后學生”。
“現在在校大學生的知識獲取渠道更多元,這使得高等院校的知識權威和學術壟斷地位遭到了威脅,更直接促進了大學教師的轉型,教師要從過去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設計者和指導者,這就使得大學師生之間形成一種新型的學習伙伴關系。”中國教育學會會長、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鐘秉林認為,如何構建師生學習共同體,目前已成為國內外學界公認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發展中的一個難題。
而混合式教學模式,或許就是解題方法之一。
在內蒙古民族大學副校長任軍看來,它正在塑造師生之間的新型學習共同體。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特點,能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自主開展個性化學習,電腦、手機等隨時隨地都可以學習,并且音視頻等形式多樣,能夠在線討論、小組討論,小組學習,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表達能力、思辨能力等,并且能讓教和學的效率得到顯著提升。”復旦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陸昉認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正在成為一種“新常態”。
清華大學研一學生朱曉也覺得這種形式的確很“新”,“比傳統課堂更有意思些,可以發彈幕刷屏,還可以避免我們玩手機。”在此之前,朱曉也曾嘗試上“網課”進行“加餐”,“但網課也沒勁,畢竟只是種工具,不會有交流、討論帶來的感覺”。
據內蒙古民族大學2015~2016學年第二學期的一項調查,95.24%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提高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93.24%的學生喜歡混合式教學模式。而陸昉介紹,其所在學校的混合式教學課堂學生的平均成績要比平行班高出約10分。
但即便如此,混合式教學尚算不上“常態”。在朱曉這學期的所有課程中只有“組合數學”這一門嘗試混合式教學。清華大學在線教育辦公室課程總監王帥國介紹,基于“雨課堂”實施的混合式教學課程約占全校3000余門課程的五分之一,而清華大學是走在全國高校前列的。
陸昉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關鍵是老師,“一些老教師已經習慣了原來那種方式教學,他認為那種教學最好”。
“混合式教學不是讓教師的角色弱化,而是讓教師轉變成了導演和演員,對教師的能力要求更高了。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只需要備課,并按照備好的課授課即可,而混合式教學不僅要求教師有講課的能力,還要具備基本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組織能力、管理能力、突發問題處理能力等,這些能力的缺乏在教改初期會讓教師感覺更累了。”內蒙古民族大學教育技術學副教授于洪濤說,隨著信息技術的介入,教師能力的提升,混合式教學最終并不會增加老師的工作量。
但這需要時間,在陸昉看來,一方面需要學生用腳來投票,“通過學生選課的改變來逐步變化,這確實需要一個過程,因為學生很多也習慣了傳統的教學;在教師方面,青年教師從一開始就很注重教學理念的創新,在教學設計中注重學生的能力培養和發展而不僅是知識灌輸等,慢慢他們會主動選擇改變”。
顯然,這也不是僅靠老師可以改變的事情,正如北京大學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慕課工作組成員馮菲所說,“教學改革來自現實需求,關鍵是教師,相關的政策是輔助,環境是支持,其實還是一種學習文化和教學的理念。”
“關于混合式教學模式,我們還有很多疑問,比如線上線下教學占多大比例才合適?我們該怎么去評價教學效果……我們現在在改變,但怎么改更好,還需要不斷地探索。”陸昉說。記者 孫慶玲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