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2-15 20:39:12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當孩子“發現”博物館—國家文物局文化遺產公開課小記
新華社記者施雨岑
15日午后時分,首都博物館多媒體放映廳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展示的2張“蕭后鳳冠”照片引發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白云路分校的同學們陣陣驚嘆——剛剛出土的鳳冠像一塊銹跡斑斑的大鐵塊,在考古工作者、文物修復師、策展人和講解員的通力合作下,文物獲得了新生,在博物館的展柜中熠熠生輝。
這是當日國家文物局在首都博物館舉行文化遺產公開課的一個小片段。當孩子走進博物館,他們會發現什么?學到什么?經過2個小時的參觀和授課,同學們興奮的表情說明,他們收獲滿滿。
在博物館里,孩子們發現,文物蘊含的中華之美是如此驚人——千里江山圖、素紗禪衣、銅奔馬……講臺上,從事30多年考古與文物保護工作的關強將許多“重量級”文物背后的故事娓娓道來,讓孩子們對原本在書本上才能看到的國寶有了更為感性的認識。
在博物館里,孩子們感到,傳統美德從來不是教條空洞的——通過對四羊方尊、中華第一龍等珍貴文物的講解,同學們感受到文物中蘊含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在博物館里,孩子們看到,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在他們面前立體呈現——朱德手槍、海外華僑抗日戰爭捐款匯票、《開國大典》油畫,關強展示了各個博物館里的藏品圖片,用文物講述了一段可歌可泣的中國近代史。
“博物館的3大功能之一就是教育,青少年教育又是特別重要的一環。”關強說:“過去,文物考古工作是一個小圈子,比較封閉,我們感到現在應該更多地把相關知識和文物資源拿出來服務社會。面對孩子,還特別需要轉化自己的語言和表達方式,讓小朋友能聽得懂、記得住。”
當越來越多的孩子走進、“發現”博物館,博物館也發生著變化。負責當日公開課參觀展覽環節的首都博物館宣教部活動輔導員金鑫說:“對小朋友們,博物館根據展覽內容,特別設計互動、動手制作等環節,用更加生動、活潑的方式讓他們感受到展覽想傳遞的信息。”
博物館是一本立體的百科全書,是一個敞開大門的文化客廳;一節文化遺產公開課,就是向大家發出的邀請函。
文化遺產公開課是國家文物局連續3年面向社會公眾開辦的公益課堂。“以后文化遺產公開課還將涉及更多主題,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務。”關強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