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7-12-17 09:57:12
新華社鄭州12月17日電 題:賣山水富口袋興鄉村——河南深度貧困縣嵩縣旅游扶貧觀察
新華社記者孫志平、李亞楠
地處伏牛山生態核心區的嵩縣是河南省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近年來,嵩縣堅持走生態發展之路,把旅游扶貧作為重要抓手,讓群眾因旅游而富,讓鄉村因旅游而美,走出了一條“全域旅游”帶動“全域脫貧”的扶貧新路子。
脫胎換骨 貧困村變身3A景區
嵩縣白云山是河南知名的5A級景區,距景區僅8公里、扼守進山必經之路的天橋溝村卻是老大難的貧困村。
“守著金碗討飯吃”,這讓河南省旅游局下來的駐村第一書記陳占元感到惋惜。
經過調研,他決定帶領村民發展鄉村旅游。2015年9月10日,引資建設的天橋溝滑雪場項目開建;2016年4月30日,天橋溝自駕營地項目開建。營業半年多,就接待游客3萬余人。
項目帶來就業,天橋溝20多名貧困戶從此有了穩定工作。43歲的貧困戶趙月芹在滑雪場打掃衛生。“一個月1500元,不用出去跑,還能照顧孩子,心里踏實。”
更重要的是,此舉激發了村民旅游脫貧的心氣。村民自己動手,土坯房、爛泥路成了小橋流水、亭臺樓榭,越來越多的游客到此留宿。山茱萸、核桃、板栗等有了銷路,價格明顯提高,僅板栗就從2015年的每斤2元多漲到現在的4元多。
以前在西班牙“打洋工”的王幸偉回來開了農家賓館,去年一年毛收入17萬元左右。“是我們夫妻倆打工一年收入的3倍。”
2017年2月,天橋溝成為國家3A級旅游風景區,村里成立嵩南旅游開發公司,以村民小組為單位成立旅游合作社,32戶貧困戶和其他村民一樣,以農舍、土地、林木等資源作價入股。“以后村也是個大公司,合作社、村組是它的子公司。”陳占元說,采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模式,讓老百姓參與進來,實現脫貧致富。
妙筆生花 山溝溝成了香餑餑
天橋溝村是景區帶動脫貧的典型案例。目前,在白云山、木札嶺等景區直接就業的村民有500多人,帶動農家賓館近千家,解決就業1萬余人,其中,近1/3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遠離景區的山村又該如何脫貧致富呢?走進嵩縣黃莊鄉三合村,沿路墻壁上一幅幅古樸幽靜中國水墨畫卷映入眼簾,多是來此寫生的繪畫學員所畫。這個村子今年接待了6000多人次寫生人員。
三合村原是嵩縣一個普通的貧困山村,人均不足7分地,全村352戶人家近1/3是貧困戶。去年,在外開辦畫室的馮亞珂回村創業,把家里的老房子改建成農家賓館,又找了6個適合寫生的地點。“有山有水有民居,越是原生態的山村面貌,越是筆下的亮點。”馮亞珂說,去年7月農家賓館建成后,幾個月就陸陸續續來了1300多人的寫生團隊,少則待一個星期,多則住十天半月。
人多了,掙錢的機會也就多了。養了十幾年羊的貧困戶李九春成了羊販子。“自己養的羊不夠學生吃,還得從外面進,今年一共宰了快30頭,一頭羊能掙800到1000塊錢。”李九春高興地說。
56歲的貧困戶馮孟立在農家賓館當廚師,一天能掙150元;患有眼疾的貧困戶張章年過花甲,給學生當模特,坐上倆小時就能掙50元;村民馮五現賣煮玉米,最多時一天掙了200多元。
在縣、鄉支持下,以打造伏牛山寫生基地為目標,三合村新建了寫生廣場、寫生亭、寫生展示墻,修復明清舊宅和做豆腐、織布等傳統手工作坊,各種基礎設施已基本完善,預計明年接待規模將達到2萬人。
點石成金 “溝嶺川”也是“金銀山”
將美麗鄉村建設和旅游扶貧結合帶動遠離景區的貧困村發展,三合村是其中典范。
九店鄉石場村依托原本偏僻破落的石房石屋、石墻石院,按照景區理念打造成石頭部落,修通了15公里生態廊道,修繕提升特色民居,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游目的地。2016年,石場村實現整村脫貧。
嵩縣還將扶貧搬遷和旅游開發緊密結合,把搬遷群眾向景區服務區和服務驛站集中,建成融鄉村游樂、美食體驗、森林康養等于一體的特色移民小區。近年來,10多個旅游搬遷安置小區解決了4300多名貧困群眾穩定脫貧問題,戶均年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社會扶貧也可以同旅游結合。2016年8月,嵩縣發起“幫扶一個貧困戶、嵩縣山水任您游”的公益愛心活動,2019年之前,只要幫扶一個貧困戶,即授予幫扶者“精準扶貧愛心卡”,持卡者本人及家庭成員,可以免費游覽嵩縣所有A級景區。目前,已有410名愛心人士與貧困群眾結對幫扶,捐助資金53萬元,提供就業崗位268個。
嵩縣2016年接待游客1200萬人次,旅游業收入占農民家庭收入比例達68%,全縣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8.46萬人減少到去年底的4.67萬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