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8-03-14 08:18:03
丁仲禮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談科研人才培養
“高端學術人才斷層”是個偽命題
學術界風氣以及科研人才的培養,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話題。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仲禮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重金挖人”能夠起到一些效果,但也會使得一些人變得浮躁。對于科學家來說,“情懷是第一位的”,自愿為國家做貢獻,愿意犧牲自己,“這就是科學家的情懷”。此外,他認為高端學術人才并未出現斷層,而是日趨專業化和細分化。
談學術風氣:學界多數人態度是端正的
北青報:去年有中國的醫學類論文被國外期刊集中撤稿,如何評價這一事情?
丁仲禮:這個問題要從兩方面去理解:
一方面,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能出現造假,不可能得以避免,只能是“有一次,打一次”。評價科技界,要看到造假不是主流,要看到絕大部分科研人員在誠實地工作。所以,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承認目前在學術界確實存在造假、剽竊的現象,但也要清楚,這種情況不是主流,是極個別現象。
另一方面,具體到醫學領域來說,作為醫生,主要精力應該放在治病救人上,要求醫生通過寫文章來評職稱,這本身就可能涉及到評價系統不夠合理的問題。
北青報:所以在您看來,目前學界的主流還是踏實和嚴謹?
丁仲禮:絕大部分學界的人,態度和學風都是端正的。實際上,每個人寫出來的論文,都是要被別人審查、被別人檢驗的。你說自己有驚天的發現,得出了天才般的結論,轟動世界的成果,這是不算數的,還得由別人不斷檢驗。所有的科學成果,都需要經受檢驗。如果成果經不起檢驗,那說明你的發現、結論很可能存在問題,相應地,你的學風也很可能存在問題。
正因為有這種震懾,所以學界的傳統是:很重視實驗的證據、可靠性,很重視實驗結果的重現性。其實,鋌而走險(造假)的人是極少數。所以,總體來說,學術界的學風是端正的。
談人才培養:理性看待“重金引進人才”
北青報:科研機構怎么去參與到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
丁仲禮:對我們中國科學院來說,主要是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研究生。我們培養出的人才質量一直處在很高水平,并且畢業后主要在科教單位工作。再比如說,一些部委,比如農業部、氣象局、海洋局、地震局、國土資源部等,都設有研究院,也都在培養研究生,培養質量都不錯。這是我們國家科技創新體系里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
北青報:如何看待部分地方性科研機構面臨人才流失以及經費相對不足的情況?
丁仲禮:這可能是兩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一,可能這類機構本身的競爭力不足,包括工資、經費水平等,這些都是構成競爭力的要素。
第二,如果一個地方性研究機構能同本地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那在當下全民重視科技創新的大背景下,得到發展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反之,這類科研機構如果做不到同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就會出現沒有太多事可做的情況,也就得不到足夠的經費支持。自然而然,就會造成人才的流失,這也是正常現象。這么多科研單位,在獲得經費支持方面總是會存在有高有低的現象。所以,出現一定的人才流失,甚至出現一定的淘汰,都是正常現象。
北青報:部分科研機構會選擇“重金引進人才”。對于科學研究而言,經費與人才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
丁仲禮:兩者之間有關系。沒有足夠經費引不來好的人才,對哪個國家、哪個單位來說都是一樣的。所以,一方面不要把“重金挖人”想得太可怕,也不要輕易給它貼什么標簽,認為它是一件糟糕透頂的事情。可能有些人會好奇,一些科研機構所謂的“重金”會重到什么程度?其實也不太重。
另一方面,如果大家全部采取“重金挖人”的方式,那就可能有負面影響了。為什么呢?因為那可能會把人才弄得很浮躁,也會出現一些待價而沽的“人才”。一定的,人性的弱點嘛!
談科學情懷:愿為國家做貢獻犧牲自己
北青報:中科院的人員流動情況如何?
丁仲禮:總體來說,我們現在人才流進的少,流出的多。因為中科院沒有重金可挖人,我們向來強調以良好的環境吸引人,以穩定的事業留住人,所以我們目前的工資相對來說比一些“財大氣粗”的大學低一點,那么被挖走的人也就比較多,這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挑戰。
當然,我們希望少去挖人,而是靠自己培養的人才來解決困難。中科院每年招那么多研究生,把研究生培養好,給其中一些優秀畢業生一個發展的平臺,相信他們以后都會成長。其實,現在中科院的很多中堅力量都是自己培養的,所謂挖來的不見得好到哪里去。中科院院士學校出身很多樣,名校出來的院士比例反而不高。所以說,大家的能力都差不多,智商也差不多,天才只是極個別,可惜我孤陋寡聞,沒見到過。但是做科研,我認為態度是第一位的,情懷是第一位的。
北青報:在您看來,什么是科學家的情懷?
丁仲禮:自愿為國家做貢獻,愿意犧牲自己。
北青報:過去一年,包括南仁東在內,中科院幾名大師級科研人員故去,外界有聲音說出現“高端學術人才斷層”現象,您怎么看?
丁仲禮:現在高水平人才越來越多,怎么會斷層呢?而且,現在的時代,本身不是出現大師的時代,因為隨著科學的發展,分工越來越細,也越來越專門化。絕大部分的“大家”,都是某一個細分領域里做得很精深的專家,南仁東就是一個在射電天文望遠鏡領域里的“大家”。
本版文/本報記者 張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