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微信公眾號
2018-04-27 23:40:04
原標題:父愛是座山
父親是一個存在,一個能接納孩子的存在
我應邀去參加一所中學舉辦的父母座談會。一位2個孩子的單親爸爸問我如何教育孩子。
我腦海迅速搜尋討論“父親”的書,而“討論”父親的書,多局限在社會學或歷史學的架構里,似乎很少看到過單獨書籍。
九十年代播出的《考斯比一家》,影片中有著五個小孩的比爾爸爸,似乎是史上最有親子形象的父親了。他和小孩之間既能幽默互動,又能十分睿智地處理孩子們的困難。在影片中,他是如此完美,以致于擁有教育學博士學位的比爾爸爸,忍不住要跳出來告訴大家:“別怕讓子女知道你并不是個完美的父親,更重要的是,讓他們知道你時時刻刻都在,是可以信賴的,是孩子碰到困難可以跑來說‘我有困難’的最佳對象。”
父親的角色絕不是第二個母親。就像比爾爸爸說得:父親是一個存在,一個能接納孩子的存在。
然而,爸爸如何面對小孩子每天生活中的食衣住行,如何在這一切活動中和孩子成功地互動呢?爸爸和媽媽的親子又有怎樣的不同呢?
通常,爸爸在親子上除了是媽媽的助手、后援和擔任紀律的最后防線外,爸爸在孩子的生命中還有另外一個角色:像一座山的存在。孩子雖然只是遠遠看到他的身影,但是其中產生的意義卻是復雜的。
在教育行業,行為偏差的青少年或年輕人,是最難輔導的對象之一。
在臺灣省臺東縣有一座“孩子的書屋”輔導學校。
社會上一些特殊的孩子,他們或被貼上標簽;或被失意父親當做出氣筒;或被不斷責罰;或受困于學習成績……
“每個孩子來到世間本該擁有綿綿的愛,卻可能因為父母的失職、學校老師的歧視等原因不知不覺傷害了孩子的心靈甚至身體,讓他們選擇自我放棄。
在這樣一座不惹眼的“孩子的書屋”里頭,那些被視為“無藥可救”的不良少年,卻被一位曾經浪跡江湖的陳爸,再加上幾位老師的帶領而改變。
陳爸居然讓不良少年擺脫了渾渾噩噩,開始有了人生的追求,有了自我肯定。
陳爸追求的不是讓孩子回到學校,不是考上大學;也不是要教小孩成為世界第一的面包師傅。他們只是希望孩子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路。”
當然,改變沒那么容易。
陳爸和幾個老師都清楚。他們知道這些孩子身上的傷疤,不是一年半載,也不是三年五年就可以改變的。甚至,有些傷疤是砍在心頭上的,一輩子都存在,像活火山一樣,隨時可能再次爆發。陳爸現在做的一切,只是讓爆發的機會盡可能得再小一點。
這十三年來,陳爸所經營這個稱為“孩子的書屋”的地方,已經接納了六百多個青少年。他們大部分是被家庭和社會遺棄的。
這些讓學校頭痛的“不良少年”,是心理治療的教科書里認為最困難的“行為偏差”或“低動機”個案,卻在這里老師們的打拼下發生改變。
我們不禁問:這力量,這不可思議的力量,究竟是哪里來的?
到底,改變是怎么發生的?
綜藝節目里有一集是動力火車組合,他們要尋找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
動力火車還在一起讀書時,兩人調皮搗蛋。有一次弄壞別人的摩托車,沒錢賠償。對方告到學校去。學校的教官于是來了,他倆嚇壞了。沒想到教官一句惡言都沒說,幫忙賠了錢,還帶他倆去吃牛肉面。
動力火車在節目中說,那是他們吃的第一碗牛肉面。那時候起,他們發覺原來自己是有人關心的,從此做起事情來也就更在乎自己的表現。他們覺得這位教官是他們這一生中的恩人,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觀。
于是主持人就回到學校,找到那位教官。沒想到這位教官居然完全不記得這件事了。
這位教官沒有心理治療的目的,也沒有想要影響他們。他的幫助就是單純的幫助,他的關心就是單純的關心。就是因為這樣的單純,反而產生了修補的力量,也就是在短短的接觸中重建了依附關系。
無條件的關心,無條件的愛,也許就是這個秘密的答案。(作者 王浩威)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