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2018-06-28 15:18:06
“雙輪驅動”提升競爭力 打造廣東“新增長極”
建設省實驗室是汕頭大學推動學科建設、提升科研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契機。楊立軒 攝
當前汕頭正籌建省實驗室,著力打造區域科研中心。楊立軒 攝
一個城市的競爭力根本在于創新。汕頭市委十一屆六次全會(以下簡稱“全會”)上,汕頭市委書記方利旭指出,要把創新作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堅持科技創新和科技體制創新“雙輪驅動”,以問題為導向,以需求為牽引,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激發各類主體創新激情和活力。
當前汕頭正著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如何在全市營造創新氛圍,打造區域科研中心已成為汕頭發展的“題中之義”。而籌建省實驗室,成為當下汕頭打造區域科研中心的一個重大契機。
從去年12月開始,汕頭市著手開展籌建省實驗室的前期調研工作,并在3月形成了以市委書記為組長的高規格領導小組。至目前,汕頭已召開了兩場院士專家咨詢會、研討會,為省實驗室的建設匯聚智庫力量。
“籌建省實驗室是新時代省委、省政府賦予汕頭經濟特區的重要任務,是汕頭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成為廣東新增長極的重要舉措,對汕頭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方利旭強調,汕頭將全力保障資金投入,確保汕頭省實驗室今年11月份掛牌運作,在3到5年內形成良好發展態勢。
汕頭如何以建設省實驗室為契機,打造區域科研中心?記者進行了一番采訪。
南方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丹
打造開放性互動型
科研平臺
在充分考慮汕頭的高校、試驗區和產業優勢,并結合專家意見的基礎上,汕頭省實驗室初步形成多中心、分布式的實驗室構建方式。
據悉,汕頭省實驗室載體初步考慮選址在汕頭高新區核心區、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和汕頭大學、東海岸新區,以先進化學制造為建設方向。按照規劃,汕頭高新區分中心側重于成果轉化、高新企業孵化和人才公寓配套等;汕頭大學和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所設分中心側重于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東海岸新區作為化學化工企業聯盟產業創新實驗中心用地。
“得知汕頭籌備省實驗室,香港已有多個團隊表明了合作意向。”汕大理學院副院長黃曉春最近在香港與實驗團隊洽談合作,她認為,當前籌備省實驗室是汕頭對外吸引高端人才最具優勢的平臺,汕頭應把握住這一次機會。
方利旭強調,籌建省實驗室應在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上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建立以科研為根本、以首席科學家為核心、以課題為主導的高效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引進科技領軍人物和一流團隊,確保今年11月份掛牌運作,將省實驗室打造成為開放性、互動型的科技創新和科研開發平臺,塑造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區域領先優勢。
校城融合
為科研匯聚資源優勢
方利旭表示,汕頭具有建設省實驗室的良好基礎。當前,汕頭正依托汕大、廣以籌建廣東省實驗室,以先進化學制造為重點建設方向,支撐廣東“材料+智能制造”產業和沿海經濟帶發展。
一直以來,汕大、廣以兩所高校在師生資源、科研體系、教育品牌等方面的優勢,為汕頭創新驅動發展注入強勁的原動力,有利于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實現校城融合。
汕頭大學校長、黨委書記姜虹表示,省實驗室的建設也是汕頭大學推動學科建設、提升科研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契機。學校將搶抓機遇,積極參與籌建省實驗室,充分整合跨學科資源,在人、財、物、制度方面提供保障;對應粵東地區的產業特點,重點發展化學化工應用基礎研究、能源材料、高分子材料、精細化工、海洋材料等,促進地方產業結構升級和新舊動能轉化。
除了汕大,廣以也是籌建省實驗室的“主力軍”之一。記者獲悉,在22日舉辦的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第一屆董事會第七次會議上,籌建省實驗室也被提上議程。
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副校長林丹明稱,經過多年籌備,學校實驗樓已落成,目前正逐步引進最先進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這些設備將為籌建省實驗室提供堅實的基礎研究力量。
化學化工行業
基礎扎實優勢明顯
汕頭化學化工材料、精細化工產業規模僅次于紡織服裝,為第二大產業及傳統優勢領域。2017年化工塑料產業規上產值642億元,約占全市規上工業產值18%;創稅約12億元,占制造業稅收14%。
在化學化工材料領域,汕頭擁有西隴科學、光華科技、美聯新材等上市公司和星輝化工、貝斯特等行業龍頭企業,是全國化學試劑最大的供應商,較大的塑料再生料、改性料生產集散基地,塑料原料進口量排名全國第四位,聚苯乙烯、酞青藍、日用化工的生產技術、質量和規模在國內都位居前列。
在精細化工領域,汕頭市擁有拉芳家化、名臣健康等上市企業,以及“拉芳”“飄影”“蒂花之秀”“雅麗潔”“蕾琪”等一批全國知名品牌,是中國三大化妝品產業制造基地之一。汕頭市化工塑料集群已形成了門類齊全、產業關系緊密的產業鏈,產業配套完善。
汕頭在化學試劑、電子化學品、精細化工、薄膜添加劑、色母粒研發生產等領域具有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技術研究和科技成果產業化水平。
化學化工、材料學專業是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優勢學科,是汕頭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的重點學科。此外,廣以目前設有三個專業,分別是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科學與工程、生物技術,這些專業與省實驗室的建設方向十分契合。
汕頭市兩家廣東省企業重點實驗室均分布于化學化工領域,分別是西隴科學的廣東省高純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企業重點實驗室和光華科技的廣東省電子化學品企業重點實驗室,這些都將對省實驗室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構建開放引才機制
以項目引人
“根據木桶理論,木桶的容量是由最短那塊木板所決定的。如果無法補齊短板,會拖累汕頭打造區域科研中心的進程。”汕頭市政協委員賴明明直言,汕頭市要建成省域副中心城市,打造粵東區域科研中心,當前仍存在不少短板需要“擊破”。
人才是發展的第一資源,是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打造區域科研中心,就得首先解決人才問題。
該如何引人?當前汕頭出臺了“人才新政30條”,涵蓋了人才引進、培養、使用、激勵、評價等全流程,覆蓋了院士和外國專家等高端人才、優秀企業家和青年英才等優秀人才、能工巧匠和非遺傳承人等技能人才、創新創業人才以及高校畢業生等人才群體,致力于全方位打造最優的人才生態環境。
汕頭要引人,還要能夠留得住人。方利旭在全會上表示,真正能吸引人才的是事業,汕頭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采用多種方式,加大柔性引才力度,著力打造人才事業發展平臺。在大力實施“人才新政”30條的基礎上再深化、再開放,率先建立與國際接軌的人才招聘、薪酬、考核、科研管理等制度,向“五湖四海”廣攬人才,以人才帶人才,以項目引人才。
此外,要構建更加開放的引才機制,打造人才服務一站式平臺,開通服務綠色通道,推動落實人才待遇,全面提升人才服務水平,滿足人才對高品質公共服務的需求。
重視高端人才
也要重視基層人才
除了高層次人才,基層技術人才的力量也不可忽視。賴明明認為,汕頭引才政策不僅要重視高端人才,而且也應該重視吸引大學畢業生。汕頭的職業技術學校要適應汕頭新時代發展的需要,擴大教學的質量和規模,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全會上也提出要促進職業技術教育優化提檔,推動校城聯動、校城融合,提高汕頭市大學生占人口比例,打造區域教育高地。方利旭表示,汕頭將繼續支持汕頭大學、廣東以色列理工學院等高校創新發展,高標準在東海岸新城規劃建設大學校區,積極引進國內外高水平大學在汕頭設立分校或合作辦學。
此外,企業是用人的主體,也是大戶,賴明明認為,要充分發揮企業、特別是企業集團、上市公司、科創企業在使用人才上的主力軍作用,才能助力企業提升科創能力。
賴明明稱,汕頭是粵東唯一經濟特區,要充分利用特區立法權的優勢,通過體制與機制創新,在戶籍制度、住房政策、稅收等方面鼓勵用人單位引才,不斷改善汕頭城市環境,持續提升城市服務水平,通過打造宜居城市“筑巢引鳳”,吸引人才來汕頭長期發展。“只要認清形勢,奮力把‘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的要求落到實處,彌補短板,汕頭區域科創中心一定能建成。”
提升城市軟實力
營造歸屬感
黃曉春告訴記者,汕大近幾年一直緊鑼密鼓地對外引進人才,這個過程讓她深有體會。
“汕大能夠提供優質的科研平臺,但引進的人才不光只為他們自己,還需要為他們的家人著想,”黃曉春認為,汕頭在人文、自然環境等有一定優勢,但城市的軟實力——城市管理、公共設施建設以及人文素質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軟實力的提升有助于提升人才對于城市的歸屬感。”
賴明明曾于2017年兩會提出開通途經汕大、廣以到高鐵潮汕站公交車的建議,可喜的是,該建議得到汕頭市高度重視,并很快落實。如今,一輛輛181路線公共汽車穿行在汕大與高鐵站之間,為兩所學校師生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可見,眾志可以成城,汕頭明天必將更美好。”賴明明說。
■縱深
院士支招:
柔性引進機制“借力”人才
擁有創新人才,才能擁有科技創新的優勢和主導權。在汕頭,人才問題一直成為困擾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要素。在此前的省實驗室專家咨詢會上,多位院士專家也針對人才問題提出建議。
清華大學李亞棟院士在會上提出了自己的設想:汕頭可以利用省里的資金,拿出一部分錢,用以給達到一定水準的國家工程師做保障。李院士還建議,可以制定相關人才政策,讓一些企業科研人員在退休后享受公務員待遇,這樣有利于吸引技術人員在這安居樂業,一心一意地服務。
李亞棟院士說,所謂創新就是人才的創新。一個實驗室不積累一批人才很難持續下去,因此實驗室需要凝聚一批人才。地方政府和企業家應該把眼光放遠點,五年乃至十年,“這也許是汕頭打翻身仗,跟別人不同的地方。”
廈門大學田中群院士認為,汕頭現階段若難以實現讓人才全職留在本地,那就需要“借力”。他建議,在交通設施上加強建設,例如可以在未來規劃的高鐵站一帶劃出一片區域,專門提供給人才做科研場地,這樣能夠實現人才“上午從深圳來,晚上就能回去”的愿景。
中山大學陳小明院士認為,對于實驗室來說,好的開端很重要,而人才是好開端最重要的因素,建設實驗室之后的工作還很重,必須有強有力的人來引導和執行。陳小明院士說,人才的應用和薪酬機制要定好,柔性引進機制在現階段短期內會起到一定作用。
南方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丹 實習生 紀秋敏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