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2018-07-09 10:09:07
應對微塑料污染中國科學家在行動
“我們利用潛在的生態風險指數和污染指數方法進行了初步評價,并將相關的模型應用到城市河流沉積物的風險評價,以及對長江口水域的微塑料污染風險評價,結果表明河口水域較高濃度的微塑料存在一定風險……”
7月8日,貴陽國際生態會議中心。在主題為“攜手藍色伙伴保護海洋健康”的論壇上,華東師范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塑料研究中心主任李道季教授介紹了國內關于海洋微塑料研究的最新進展。
塑料制品規模化生產至今,“白色污染”肆意蔓延。大量的塑料垃圾通過各種途徑進入海洋并逐步破碎,形成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即科學家所說的海洋中無處不在的微塑料。微塑料可被海洋中的貝類、魚類攝食,對其生長發育產生不利影響;而通過食物鏈可能進入到人體,威脅人類健康。
早在20世紀70年代,海洋塑料垃圾的環境風險就引起了科學家注意。近十年來,雖然國際學術界對海洋塑料污染問題的討論和微塑料的研究取得了巨大進展,但李道季認為,對海洋微塑料垃圾和微塑料來源仍然認識不足,研究方法不統一、缺乏標準化,“應對這種新的海洋環境威脅的研究努力和措施,在全球不同區域存在較大差異”。
我國對海洋微塑料的科學研究始于2013年,目前有近30個研究單位在開展相關研究,地域上遍及陸地、沿海、海洋、大洋甚至極地。“中國科學家率先報道了東海河口微塑料的空間分布,隨后又陸續報道了長江等部分水域微塑料的濃度,相關研究涵蓋了可能研究的方面,包括各種微塑料的分析方法、生物累積,作為攜帶有害污染物傳遞的載體和生態毒理效應,微生物降解以及塑料垃圾和微塑料的管理控制等。”李道季介紹。
2017年1月6日,由李道季領銜主持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洋環境安全保障”領域首批項目“海洋微塑料監測和生態環境效應評估技術研究”在上海啟動。“我們已經取得重要的階段性研究進展,包括完成海洋微塑料監測技術規程草案并開展業務化試行,揭示了沿海海域微塑料的組成和分布,初步建立了渤海、長江口及東中國海的微塑料運輸值模型,并揭示出我國近海域代表性海洋生物體微塑料污染特征等。”李道季表示。
在開展海洋微塑料研究的同時,我國科學家還積極參與國際組織以及多邊、雙邊國際合作計劃。2017年,中國海洋科學家開始領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亞太地區的海洋微塑料研究項目,啟動構建了區域海洋微塑料研究和監測網絡,統一觀測和鑒定方法。在李道季看來,全球范圍內應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研究,包括建立全球統一的海洋微塑料研究監測和分析鑒定方法,確定全球入海河流和河口的塑料垃圾和微塑料通量,評估微塑料對海洋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風險和影響,“尤其要推動國際社會形成協調一致的研究計劃和行動,通過制定各類政策法規和研發新技術等,堵截和消減塑料垃圾進入海洋的途徑”。
(本報貴陽7月8日電 本報記者 張蕾 周夢爽)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