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2018-07-23 22:39:07
穿行36年的“二線”時光
深圳邊防官兵在檢查進出中英街的游客證件。南方日報記者 朱洪波 攝
1980年,鐘國華作為邊防七支隊的第一批新兵,懷著獻身邊防的熱血,來到甫成立的深圳經濟特區。搭竹棚、支爐灶、挖土方……在他和隊友們的肩挑手提下,“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又稱“二線”)從一紙文件變成了一面鐵網。“駐二線、保一線”是他們對深圳的使命與堅守。
1994年,18歲的范強踏上從江西駛向廣東的列車,特區的“神秘感”令他既興奮又緊張。走出羅湖火車站,萬寶路、人頭馬、渣打銀行的巨幅廣告讓范強有一種“仿佛到了國外”的不真實感。而當身處鹽田、眼望關外的時候,范強則看到了這座新生城市百業待興的另一面。關內和關外的巨大差異和強烈對比令他印象深刻。
2000年,陳建偉南下深圳發展,他對特區的第一印象是“只要你肯努力付出,就會有收獲的城市”。在創新創業浪潮席卷珠江兩岸的氛圍里,曾經的打工仔成為了無人機企業的CEO,公司成立伊始便落戶龍華,企業對空間資源的大量需求使得關內外的聯通迫在眉睫。“特區一體化”呼之欲出。
2017年,博士后田新良帶著他和創業團隊研發的“高精度磁通門電流傳感器”項目,走上寶安創新創業大賽的舞臺,并在賽后選擇將公司落戶該區。“這里的扶持政策吸引了我們,從獎金到場地補貼,從個人到企業資助,從投資基金到項目研發補貼……”憑借逐漸完善的的營商環境和大力度的扶持政策,原關外地區逐漸從“候補席”走向舞臺中央,擎起了特區未來發展的重任。
東起大鵬灣,西至珠江口,全長84.6公里的特區管理線,見證了深圳從邊陲漁村到現代都市的發展奇跡,鐫刻了特區從篳路藍縷到玉汝于成的“春天故事”,也記錄了一代又一代來深者的青春歲月。
今年1月,國務院同意廣東省“關于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請示”,存在了36年的“二線”正式完成歷史使命。而在此前,設置于特區管理線沿線的檢查站早已相繼拆除,僅剩“同樂關”得以保留。
落日灑下余暉,行駛在廣深公路,“深圳經濟特區同樂檢查站”的紅色字體和灰色建筑在川流不息的現代化交通軌道之間已不再醒目。這座承載著政策沿革與時代記憶的建筑,正以靜默的姿態連接過去與未來——如同過往般,記錄著三十余年飛速變遷的特區內外。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胡百卉
策劃/統籌:呂冰冰 張瑋
建設者的故事
中英街的港貨“代購”
不久前,羅湖的一場攝影展再次勾起了人們的“特區記憶”,其主題是《深圳“二線”:一段可以觸摸的歷史》。
行走在展廊中,黑色的畫框、白色的畫布裝裱起一張張老照片,在素白墻面上串聯起深圳經濟特區的成長歷程。簡潔的陳列燈光下,這些被膠片定格的時間與畫面,如同一座古老鐘表上的指針,用無數個短暫的瞬間匯聚出一個時代的潮起潮落。
鐘國華是此次攝影展的策展人,也是一位曾親身參與“二線”建設的“老邊防”。今年,是他來到深圳的第38個年頭。
“當時人們習慣性地把深港邊境線稱為‘一線’,所以相對應地將這條特區管理線稱為‘二線’。”鐘國華說。對于這條管理線被稱為“二線”的原因,還有另一種說法——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既是特區管理線,又是邊境管理線,兩線合一,稱作“二線”。
為了加強對“二線”的管理,兩支武警部隊獲批成立,一個是廣東邊防七支隊,負責二線巡邏路及鐵絲網、工作口的管理;一個是武警廣東邊防深圳經濟特區檢查站,擔負對進出經濟特區人員、車輛的檢查管理。
1980年,鐘國華作為廣東邊防七支隊的第一批新兵,來到了剛剛成立的深圳經濟特區。“最初我們住的是竹棚,就是用竹子編成墻,上面蓋著油氈紙。如果趕上強臺風,‘房頂’都會被掀開,雨就落到屋子里來。”時隔數十年,鐘國華對最初的部隊生活依然印象深刻。
兩年后,國務院批準了《關于廣東省深圳經濟特區二線設防和管理方案意見的報告》,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正式破土動工。鐘國華回憶稱,當時的特區既缺經費,又缺人力,因此負責“二線”布防工作的七支隊就成為了建設主力之一,承擔了“二線”近1/4的的道路工程。
“當時,無論是普通士兵還是機關干部,七支隊的每個人都要參加鋪電纜、挖土方、搬石頭等勞動。”他說,“為了按時保量完成任務,午休期間,各連隊的炊事班就在施工現場,就地挖爐搭灶、生火煮飯。”靠著最原始的肩挑背扛、刀砍斧砸,3000多名支隊官兵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才完成“二線”的道路鋪設任務。
“特區內以羅湖為中心,上海賓館以西的地方,在那個年代我們認為就是農村。”鐘國華說,特區外則基本是偏僻的村莊,村民也沒有基本生活保障,一些孤寡老人都是駐深的邊防支隊在照顧。
下梅林村是當時的“警民共建文明村”,邊防七支隊為村里建夜校、挖魚塘,給孤寡老人送米、送菜,送柴火。“以前真是好窮,村民住的是瓦房,魚塘承包出去養鴨。”
在城鄉差異之外,特區所享受的關稅減免等政策優惠,使得特區內的物價普遍較低,更為重要的是,在特區內的沙頭角鎮,還坐落著著名的中英街,琳瑯滿目、質優價廉的“港貨”極具吸引力。
“從內地到深圳的人都想去沙頭角,但那時候可不是想去就能去的,因為離香港太近了,所以對沙頭角的管控就更嚴。”鐘國華說,除了沙頭角的村民,不論來深旅客還是深圳居民都要辦理“特許通行證”,才能進入中英街。
“特許通行證只有深圳公安局和邊防武警部隊才能辦理,而且要通過層層審核后,由負責的領導親自審批,大部分人內地居民想去沙頭角很難。”鐘國華告訴記者,作為邊防部隊的一員,也要經過領導的特批才能進入中英街,每次前往也都少不了幫親人朋友購買生活用品。“雨傘、洋傘和各種牌子的香皂我都幫忙買過很多。”鐘國華笑著說道,“就跟現在的代購差不多。”
在特區管理線這條邊防戰線上,鐘國華經歷了特區建設之初的艱辛,竹棚親手搭、靶場自己建,“二線”建設、布防巡邏、治安管理、市容環境、警民關系等一系列特區所需的工作當中,都有邊防官兵的身影。
在鐘國華的工作室里,他向記者講述著一張張“二線”剪影中的故事,既有感嘆,更有自豪。“‘二線’是我和戰友奮斗過的地方,見證了深圳從小漁村發展為大都市的歷程,作為守衛過深圳‘二線’的戰士,我感覺很光榮。”他說。
后來者的故事
上世紀關外房均價僅千元
范強一直有個當兵夢。
“當時收到武警廣東邊防深圳經濟特區檢查站入伍通知的時候,我特別激動。”他說,“那個年代我們都感覺特區充滿神秘感,能去深圳當兵很光榮、很令人羨慕。”
1994年,18歲的范強踏上了從江西駛向廣東的列車。“那時候還只有京廣線,要從南昌先坐20個小時的綠皮火車到廣州,之后再轉車到深圳。”范強回憶道,但從廣州到深圳有專門的城際列車,外表很像如今的“和諧號”。“這種白色車身的高速列車,在內地是見不到的。”
走出位于羅湖的深圳火車站,眼前萬寶路、人頭馬、渣打銀行等國際品牌的巨大廣告牌令范強印象深刻。“就像到了國外。”范強說,“東門步行街還有麥當勞、電影院,每天人來人往,非常繁華、熱鬧。”
“之后我們就被大巴車送到了鹽田的新兵訓練基地,那里四周都是山丘,周邊都是土路,平時也沒有行人。”范強稱,再往東走出了鹽田關,就更加偏僻荒涼、杳無人煙。這是范強第一次感受到特區內外的差別。
在此后多年的部隊生活中,范強曾在多個深圳經濟特區檢查站(以下簡稱“特檢站”)值守,負責對進出經濟特區人員、車輛進行檢查。特檢站設立在“二線”與深圳方向道路的相交處,也被稱作“二線關”,進出特區的行人與車輛需出示有效身份證件與“邊防證”,檢查合格后才能進入特區。
“當時辦理一個進入深圳的邊防證,要經過單位政審、派出所核查、公安局辦證三個程序。如果沒有單位,還需要街道居委會審查,申請手續非常復雜。”范強說,“原來特區外有很多工廠,許多外來的打工仔、打工妹想進特區的心情非常迫切,有的甚至冒著生命財產的風險,深更半夜爬上山坡,剪開‘二線’的鐵絲網鉆過去。”
據范強介紹,深圳最初共設立了南頭、沙灣、布吉、鹽田、白芒、背仔角6個檢查站,1994至2003年間,相繼增添了同樂、梅林、溪沖、蛇口4個分站。截至2013年,深圳經濟特區共有8個主要關口、8個一般關口和位于蛇口的1個水上關口,以及24個耕作口。“因為寶安有工業區,所以像同樂、南頭等檢查站,每逢節假日人流非常大,要打開所有的檢查通道。”范強稱,就像現在的“黃金周”去香港一樣。
在1996年10月出刊的《特檢生活》中,有文章記錄道“南頭關是‘二線’西部起點,檢查現場以內為南山區,外是寶安區,平均每天旅客流量高達15萬余人次、車流量達5萬輛次。在節假日、雙休日的旅客高峰時節,從這個關通過的旅客流量一天要超過18萬余人次。”
關內到底有何不同?范強對記者說道,甚至到了2000年,關外與關內都有著很大的差距。這種差異不僅體現在政策優惠、福利保障上,也體現在人們的衣食住行當中。“關內大家都開著小轎車,關外則都是摩托車。”他說,差異最明顯的還有房價,當時有句話叫“寧要關內一張床,不要關外一套房”,關外的房子每平米才千八百塊錢都沒人去買。
另一方面,在政策支持與“二線”保障下,特區之“特”得以充分彰顯——憑著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品格,深圳經濟特區在重重束縛當中“殺出一條血路來”,創下了多項“全國第一”,例如敲響中國國有土地拍賣“第一槌”、率先打破鐵飯碗、率先放開物價、率先突破固定用工的傳統體制、率先實行政府統一采購、率先啟動行政審批制度改革……
新世紀的故事
這座城市“高端”,但不“高冷”
陳建偉在深圳迎來了人生的又一個“成人禮”。從2000年至今,陳建偉來深的時間剛好是18年。“深圳是一座青春之城,它激勵著我不懈奮斗,也讓我獲得了人生的第二次成長。”他說。
提及初來深圳時的情形,陳建偉感慨道,當時辦邊防證,至少蓋四五個公章,要是邊防證過期,又沒有辦理暫住證,被查到后還會被遣返回老家。
盡管在2003年,深圳放寬了人員出入特區的限制,將邊防證的有效時間延長至一年,并對符合條件的內地居民允準憑身份證過關。“但是特區內外仍有較大的差異,”他說,比如居民養老保險、工傷養老保險等方面的待遇特區內外差異很大;有關高新技術產業園、創業投資等特區法規和相關優惠政策特區外可能就無法實施。“跨區的交通也很麻煩,從一個區到另一個區乘坐公交可能需要2—3個小時,同時相關配套政策和設施都集中在關內,導致關內擁堵,關外無人。”陳建偉表示。
時間跨入新世紀,特區面貌煥然一新。除了眾所周知的“二線關”、邊防證,誕生于深圳的騰訊、華為、華強北等具有代表性的領軍企業和商圈,也逐步聞名全國。科技創新、市場活躍逐漸成為深圳的代名詞。
2008年,深圳再一次大規模推出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就在這一年,陳建偉搭上了創新創業的高速列車,創建廣東容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現致力于工業無人機的應用解決方案。目前公司已擁有百余項國家專利,發明專利數量在中國工業無人機企業中排名第二。
不同于以往爭相進入特區,陳建偉在創業之初就將公司落戶在龍華。“當時主要為了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和壓力,后來關外地區發展得越來越好,還有針對企業的扶持政策,這就更加堅定了我留在龍華的想法。”陳建偉說道。
隨著特區的飛速發展,原特區內的土地、空間、城市容量、環境承載力均趨于飽和,特區擴容迫在眉睫。2010年7月1日,經國務院批復,深圳經濟特區范圍從原來的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四區延伸到全市,特區面積從327.5平方公里擴大至約1950平方公里,“特區一體化”正式拉開帷幕,深圳的發展邁入“大特區”時代。
緊握機遇,原關外區域奮起直追。以龍崗、寶安為例:2017年,龍崗區生產總值達到3800億元,提前三年實現了GDP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全市排名僅次于南山、福田。寶安區生產總值為3448億,位于全市第四,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3030家,總數位居全市第一。這一年,在寶安區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勝的博士后田新良,在考察了該區的區域政策和園區環境,決定將公司落戶于此。
現在,陳建偉也將住處從關內搬到了關外。“關外的公共交通,配套設施都逐漸齊全,許多大型商超也選擇落戶關外,生活環境不比關內差。”
談及“二線”的撤銷,陳建偉感慨道,雖然“二線”一度形成特區內外的物理阻隔,但卻從未阻斷奮斗者們的熱情與夢想,深圳始終是一座包容、開放的城市。“雖然高樓林立,但這是一座高端卻不高冷,低調務實、接地氣,只要肯努力付出,就會有收獲的城市。”陳建偉說。
■時間軸
●1980年 深圳設立經濟特區。特區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相當于今天的福田、南山、羅湖、鹽田四區的面積。
●1982年 經國務院批準設立“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由2.8米高的鐵絲網和沿途的巡邏公路構成。
●1983年 “二線”設置了布吉、南頭、沙灣、白芒、鹽田、背仔角6個檢查站,對進入特區人員的證件實施檢查。至2013年,“二線關”發展成為通關能力百萬人次的16個檢查站。
●1985年 “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通過國家驗收交付使用。
●2003年 內地居民前往深圳可憑身份證直接申辦1年有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邊境管理區通行證》,取消介紹信等手續。60歲以上的男性公民、55歲以上的女性公民直接憑身份證進入深圳特區。
●2005年 內地居民憑身份證即可進入深圳特區,不再使用“邊防證”。
●2010年 深圳特區范圍延伸至全市,寶安、龍崗被納入特區,特區一體化拉開帷幕。已有的特區管理線暫時保留,不再新設。
●2014年 深圳特區檢查站的所有官兵被分流到其他邊防單位,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名存實亡”,只留下關口的建筑和車檢通道、崗亭等設施。
●2015年 深圳啟動二線關口交通改善和環境提升工程,設立在“二線”上的車檢通道等設施開始陸續拆除。
●2016年 深圳最后一道二線關——同樂關交通改善工程動工,拆除現狀的迂回匝道,保留同樂關聯檢大樓。除同樂關以外的其他15座關口均已改造完成。
●2018年 國務院同意廣東省“關于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請示”,存在了36年的“特區管理線”成為歷史。
■網友說
你還記得邊防證嗎?
對于許多“老深圳”來說,邊防證不僅是一張證件,更是一段難忘的經歷和故事。你還記得邊防證嗎?看看網友們怎么說。
那時候很多親戚都在深圳,來深圳要辦邊防證,覺得好洋氣。記得第一次從布吉入關,竟然很緊張,看著武警叔叔在前面一輛車一輛車的檢查邊防證,我捏著邊防證的手心都在出汗。
——@bendanzz
那時沒證過關真緊張,一下來從大廳拼命跑,車可不等你。
——@hua000117
想到有次春節一個人回深圳沒帶邊防證,在寶安汽車站下車,帶了好多行李,打車走到南頭關被趕下車,那個人多啊,總之我插隊了還花了一個小時才過關。
——@yibaiyu
說起邊防證,都是淚。因為沒有邊防證一直在關外混,后來實行居住證進關,都已經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了,那個時候關內外差別很大。
——@xxxsssjjj
2005年從關外進關內找同學,坐公交到南頭要查邊防,以為公交車會等,東西都沒拿下去,結果一出來傻眼了,車跑了,好在在福華總站那里給我放著。
——@andyloft
那年頭,辦邊防證才能進關,可是邊防證一般有效期只給辦三個月的,還得有合理的理由,每次都陪著笑臉去找老家的戶籍警簽字。進關找了份工作,公司很好的話,給辦暫住證,沒有暫住證,拿著邊防證是不能打工的。當時的暫住證也是個小本本,一年有效,到期要續簽的。
——@一場戲
96年來深圳從布吉進關要去西鄉,忘記拿邊防證,結果打的士從坂田繞行到西鄉,的士費搞了一百多,一個月的工資才五六百元,心痛死了!
——@高級駕駛員陪駕
邊防證,暫住證,關內必備,在當時和身份證一樣重要。
——前面的路有你
那時候的邊防證,對我不只是關內和關外的區別,還有安全和危險的含義,心里上覺得關外是危險的,關內是安全的。
——@蟹子貓貓
一不小心,曾經的經歷居然成了歷史。
——@sohyo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