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8-12 09:06:08
新華社北京8月12日電 題:緩解城市擁堵,如何給交通裝上“智慧大腦”?
齊中熙、趙健
無論路上有人沒人,車多車少,路口的紅綠燈依舊按部就班地變換著通行信號,讓行人和車主干著急……
這種情況其實在城市中司空見慣。一方面是城市擁堵越來越嚴重,另一方面是道路交通管理方式越來越不適應交通流量的迅速增長。交通領域專家和從業人員認為,破解城市交通難,不只是多修幾條路那么簡單。如何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科技手段,給交通管理裝上“智慧大腦”,成為新時代緩解城市擁堵的重要課題。
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副巡視員李澤軍日前在“互聯網+城市交通管理創新論壇”上介紹,目前,全國機動車超過3億輛,駕駛員接近4億,汽車年增量突破2800萬輛,駕駛員每年新增3000多萬人,機動車、駕駛員總量增量均居世界第一。
“這種形勢下,亟須樹立社會治理新理念、新思想,充分發揮科技、法制、文化力量,推進交通管理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深度融合,實現共建共治共享交通管理新格局。”他說。
事實上,一些城市已經與交通互聯網企業開展這樣的嘗試。在廣東省中山市,市區全部143個路口的紅綠燈都已經接入了高德交通“大腦”,在“大腦”調控、指揮下,讓中山的紅綠燈“活”起來。
阿里巴巴合伙人、高德集團總裁劉振飛表示,雖然車多路少的資源供需矛盾短時間內難以調和,但是提高現有交通資源的利用率,以及提高公共交通調度的合理性,都是能有效解決現有交通擁堵問題的有效方式。因此,高德提出用“大腦治堵”這一創新型解決方案,通過給城市裝上智慧“大腦”,重塑人車路,為城市交通治理提供解決之道。
高德交通“大腦”是怎么讓紅綠燈“活”起來呢?
例如,南北向路上有5個紅綠燈,其中中間路口等待的車輛最多。“大腦”通過攝像頭、紅綠燈全局感知到這個路口擁堵情況,測算出擁堵時長、擁堵長度等,按照全局調節的思路制定一套配時優化策略,將這個路口的綠燈配時延長,并相應地把其它幾個路口的綠燈配時縮短,這就使擁堵路口的通行效率提升。
數據分析顯示,中山紅綠燈全部接入“大腦”之后,2018年一季度,市內通行速度環比提升了5.7%,行車過程中停車次數下降了8%。
“智能的配時優化,同時隨著交通流的變化而動態調整,實現實時、智能配時。調節頻率也會從之前的不變化,到幾個小時調整一次,甚至幾分鐘就調整一次。目前杭州蕭山已經能做到每15分鐘調節一次。”劉振飛說。
清華大學交通研究所所長陸化普認為,要破解交通供求不平衡的矛盾,現在大多數城市無非是兩大對策,加大供給和抑制需求。
“但未來的發展,我認為將是一體化、綠色化、智能化和共享化。包括設施的一體化,如交通樞紐的無縫銜接、零距離換乘等。此外,我們有大量的基礎設施可以通過共享實現充分的利用,來破解交通供求不平衡的矛盾。”他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