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2018-08-15 15:09:08
那些“舍小家為大家”的連州醫師們
——寫在首個“中國醫師節”來臨之際
黃華亮正在查看病人情況。
黃華亮
鄧虹工作中。
鄧虹
安元松在了解病人術后恢復情況。
安元松
萬富貴正在為病人進行檢查。
萬富貴
今年8月19日,中國醫師們將迎來首個共同的節日——“中國醫師節”。每一天,醫師們都在一線救死扶傷、治病救人。在連州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連州人醫”),有一群無私的醫師們在默默地努力為患者服務。
在同事眼中,他們是志同道合、并肩作戰的戰友;在病患眼中,他們是值得信賴的好醫生;在家人眼中,他們是撐起一個家庭的棟梁。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他們“舍小家為大家”,時刻守護著市民的生命健康。
●文/圖:南方日報記者 楊溢子 通訊員 吳涓涓 策劃/統籌:黃津
連州首位援藏醫生黃華亮:
援藏第16天,兒子在連州出生
今年1月,在經歷了半年的援藏生活后,32歲的黃華亮從兩千多公里外的西藏林芝市回到了連州。
黃華亮是連州人醫的一名心血管內科主治醫師。去年7月,作為連州市首批援藏醫務人員,他遠赴林芝市人民醫院進行柔性援藏,幫扶該醫院創建“三甲”。
黃華亮在援藏期間不辭勞苦、盡心盡職。每周工作六天,他所在的內一科每天還會提前半個小時上班,為此,他甚至拒絕了安排好的中巴接送,而是每天騎20分鐘的自行車去上班。
而加班更是家常便飯,11月之前,他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會從7點半加班到9點半。值夜班亦是習以為常,他每隔三四天便會輪一次夜班。由于實行24小時值班制,他必須從早上9點一直上到第二天的早上9點,“有時候甚至忙到第二天12點左右才回去休息”。
在黃華亮前往林芝援藏后的第16天,他的小兒子在連州出生了,他也因此未能親眼見證孩子的出生。對此,他有些遺憾,卻并不后悔。
“兒子出生的時候,我也曾有過沖動,想從西藏直接坐飛機回來看兒子。但那時我剛到西藏,請假回來又會耽誤工作,思考再三,我最后還是決定不飛回來。”援藏期間,黃華亮便只能通過打電話、視頻等方式,緩解自己對剛出世的兒子以及家人的思念。
在援藏期間,他經受住高原反應、6.9級地震、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寒冷等重重考驗,為藏族同胞帶去健康。回憶起這段經歷,黃華亮依舊感覺如同在夢中一般,“其實這次不僅僅是援藏的過程,更多的是我自身學習鍛煉的過程,援藏經歷改變了我的一些觀念想法,更是給我未來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黃華亮選擇學醫有因:他9歲那一年,12歲的姐姐感冒發燒,由于農村醫療知識的匱乏與就醫條件有限,姐姐在病后的第5天不幸離世。“當時我家距離縣城60多公里,交通也不便,鄉鎮醫院破敗不堪,村里就只有一個村醫。”
因此他高中畢業后,在參軍與學醫的選擇中,他選擇了學醫。“我希望成為對社會有益的人,同時親身經歷過農村的病患由于各種原因無法及時就醫,我更加期盼投身醫療事業,通過自己的力量使周圍的人過得更好。”
從醫8年,黃華亮對待生命時常懷有敬畏之心。“生命是脆弱的,我們必須肩負起責任感,做到問心無愧,給病人和自己最好的交代,責任心是醫生最好的支撐動力。”
醫生的工作難免繁忙,有時候很難兼顧家庭,而這時是他的妻子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正是由于家人的支持與付出,工作才能更加順利,我也有了更多的動力去做好自己的工作。”
重癥醫學科(ICU)副主任鄧虹:
忙碌時一個星期都沒出過病房
ICU像是有些患者在人間的最后一道門,有些人離開這兒被送到太平間,有些人被轉到普通病房繼續活下去,只在一瞬之間。
鄧虹在2003年進入連州人醫的ICU,那時整個ICU只有4名醫生,她是其中唯一的女醫生。回憶起那段時光,鄧虹如今依舊熱血沸騰,“開科之初,人手少,經驗尚淺,然而那時每個人都十分積極,不斷地學習探討新技術,遇到不懂的就查閱醫學文獻資料。”
在ICU,醫生每天都在與死神進行賽跑。忙碌起來的時候,鄧虹甚至一個星期都沒出過病房,吃飯睡覺、日常起居都在值班室里度過。“那時根本就沒有上下班的時間概念,累了就去休息,休息完了繼續奔赴前線。”
2003年,連州發生特大交通事故,多名生命垂危的病患一下子全部送進來ICU,身上血淋淋的,甚至出現休克癥狀,醫生和護士必須馬不停蹄地進行搶救。“那一個星期都特別緊張忙碌,醫生必須時刻關注著病人,一個醫生要管3—4張病床,那時的醫療器械還沒有那么先進,很多時候,病人細微的病情變化都得依靠醫生原始的臨床觀察,因此我們必須打起十二分精神。”
ICU的戰斗從未停歇。上個月,連州人醫便送進不少被蛇咬傷的患者。今年47歲的肖正義是湖南省永州人,7月5日,他因被眼鏡王蛇咬傷后,出現呼吸衰竭、凝血功能障礙,送入ICU搶救。經過搶救1周后,肖正義好轉送去普通病房,7月14日正式出院。短短的9天時間,他站在了生死的邊緣,正是鄧虹等醫生將他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除了工作強度大,在ICU,心理壓力是醫生們的另一個重擔。“ICU醫生就像是走在平衡木上一樣,看到了病人血淋淋的模樣,我們就明白了自己身上的單子有多重。然而壓力越大,動力越大,我們必須堅守自身的職業素養,無愧于醫生這個職業。”在工作之余,鄧虹便會通過閱讀、爬山來放松自己,舒緩壓力。
而談及家人,鄧虹帶著感激和愧疚,“在孩子一年級到四年級的那段時間,我和孩子每天的見面時間不到1個小時,早起出門上班,又時常加班到凌晨,我們碰面的地方基本就是在餐桌上。孩子現在很懂事也很獨立,但我回想起來還是覺得有點虧欠孩子。”
“我們一般都是提前一周開始休產假,有些醫生甚至會提前一天才休假。”懷孕36周的鄧虹帶著二胎寶寶堅守在ICU的工作崗位上,在接受采訪后的第二天,她順利生產。
婦科里唯一的男醫生安元松:
當醫生要有信念
去年,36歲的安元松從家鄉河南來到連州,成為了連州人醫唯一的婦科男醫生。
作為婦科男醫生,安元松坦言,他在工作中確實會遇到不少的不理解,“連州不同于大城市,一些患者觀念比較傳統,對于婦科醫生的性別十分介意,剛開始看病遇上我,也許會心存芥蒂。”
面對這樣的尷尬處境,安元松有著足夠的耐心,“遇上這樣的病患,我只能耐心地與她們交流溝通,讓她們逐漸理解接受,醫生是沒有性別之分的。如今,漸漸地,患者們也不再介意我的性別,并且認同我的專業技術,甚至成為了朋友。”
安元松畢業后便進入了河南的一家婦幼保健院工作,工作之初,他的心理壓力重重,如何增強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成為了他每天思考的問題,于是他利用下班的時間加強與助產士的交流,從最基礎的婦科檢查開始探討,一步步提升自身的技術。
后來,安元松又輾轉從河南的一家婦科專科醫院來到連州人醫。在他看來,各個學科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婦科的手術往往也需要多個學科的協調合作,于是他選擇來到連州人醫這間綜合性醫院。
“當醫生要有信念,有追求。醫生的工作是繁重的,周末、節假日都不一定有休息時間,如果你沒有明確的目標,便會感覺很累。”安元松說,“能夠為病人解除病痛的那一刻是最有成就感的,一想到現在的努力都是為了以后技術提高,更好地服務病人,無論再苦再累我都情愿。”
談及目前的目標,安元松表示,希望能夠把宮頸癌根治術、卵巢癌根治術等婦科四級手術開展好,“遇上這類的病患,如果我們不能開展這個手術,病患們就只能前往清遠或廣州去做手術,然而大城市的醫療資源緊張,往往需要預約,再加上交通來回,這無疑加重了病患的就醫負擔。”
安元松介紹,目前這類型手術正處于開展的初期階段,今年下半年他將會去進修,為連州人醫進一步開展這類型的手術打好基礎。“以后我們能夠開展這類型的手術,病患們便能夠得到及時的治療,也不用來回奔波。”
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安元松也會通過游泳、打籃球等體育運動來放松身心。眼下正是暑假期間,他9歲的兒子從家鄉來到連州過暑假,這是父子兩人難得的見面時間,然而工作繁忙,安元松表示,很難在工作中抽出時間,能夠陪孩子玩一整天。
醫師眼中的“技術宅”萬富貴:
醫患溝通需要“將心比心”
在連州人醫,今年37歲的萬富貴戴著眼鏡,神情嚴謹認真,冷靜沉穩。他是醫生群體中典型的“技術宅”,同事們對他的普遍評價是:寡言,踏實,但醫術高超!
對于不善言辭的萬富貴而言,他說不清為何選擇醫生這一行,心中的信念卻十分堅定。在高中畢業后,他填的所有志愿學校都是醫學院。他在2004年畢業于湖北咸寧醫學院,畢業后于浙江從醫5年,2009年正式入職連州人醫,如今是該院的創傷骨科副主任醫師。
2016年12月13日,萬富貴在手術臺上奮戰了12個小時,從19點至第二天凌晨6點,他成功地接回了一只完全斷離了的手腕。這是連陽地區首例斷腕成功再植手術。
他被公認是醫院中最妙手回春的醫生之一,他是關節外科的各類疑難雜癥的“克星”,也是臨床手術上的“大師”。
他表示,斷腕再植手術對于醫生的挑戰不在于難度,而在于時間。將近12個小時的奮戰,他每時每刻都得與疲勞感抗爭,讓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最集中的狀態。
“整個手術中,最大的困難就在于血管的重建連接。”萬富貴表示,同時手術也存在不可預見性,病人家屬的理解也是至關重要的。
萬富貴表示,13年的臨床經驗,讓他懂得照顧病人,卻更能體會病人家屬的心情。“剛開始工作的時候,我遇到不理解也會感覺十分無奈。然而漸漸地,我明白到,醫患溝通必須‘將心比心’。”
“有時候,由于病人及其家屬本身對于相關的醫療知識不夠了解,他們提出的訴求是理想化的。這個時候,我們必須充分理解病人及其家屬的訴求,同時加強交流,以同理心去進行溝通協商,向患者進行解釋。”
從醫多年,萬富貴有著自己獨特的與患者溝通的方式,那就是“打比方”。向病人講明病情時,他時常會用“打比方”的方式,“比如一些患者都詢問創傷后的關節經過手術能否完全恢復如初,我便會借用‘被針扎到的眼球也不可能全面恢復視力’的比喻來讓患者理解。”
為了具備高超的醫術并與患者溝通順暢,萬富貴付出了不少努力,每當遇上失敗的病例,他便會深刻地反省自己。他認為,“我想把這件事做好,既然第一次沒做好,那就再繼續努力,直到做好為止。”
隨著長年的積累,他的專業技術也逐步提升,心理素質更是過硬。用他的話來說,是“心里有底”。逐步成長的他如今擁有著一個堅定的目標,“希望進一步提升專業技術,能夠給遇到的各種病例提供最好的治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