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
2018-08-20 10:45:08
通信業(yè) 從書信到微信
1979年,在四川省成都市電信局,報務員羅素芳在耐心指導新學員發(fā)電報。
1981年9月,江蘇省沭陽縣文化局工作人員楊鶴高通過寄信投遞文學作品。
1994年,腰掛BP機、手持“大哥大”的藏族女商人拉珍和四川客戶洽談生意。
2002年4月,在陜西省延安市,幾位市民在公用電話間內撥打長途電話。
2004年5月,一位正在打手機的女青年從新款手機廣告前走過。
2014年5月,湖北省宣恩縣移動公司員工在沙道溝鎮(zhèn)上洞坪村的吊腳樓里給村民安裝寬帶。
2018年2月,湖北省首個室外5G試驗基站開通,工作人員在介紹5G試驗基站的射頻單元。
(均為資料圖片)
開欄的話: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改革步伐鏗鏘有力,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本版即日起推出“40年看變化”系列報道,從科技創(chuàng)新的視角,展示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衣食住行等方面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敬請關注。
1978年底的中國,固定電話用戶僅193萬;2018年6月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達15.1億,微信月活躍賬戶10.58億。
以改革開放40年的視角來俯瞰,中國通信業(yè)的發(fā)展堪稱奇跡。鄧小平同志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指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來,這是經濟發(fā)展的起點。”40年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競爭,通信技術突飛猛進。
“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貫徹新發(fā)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fā)展,以新發(fā)展創(chuàng)造新輝煌。
40年通信業(yè)巨變,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一個又一個里程碑。如今,中國在網絡規(guī)模、網民數量、手機用戶、移動支付等方面均在世界領先。無處不在的基礎電信網絡,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應用,無處不在的智能終端,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溝通習慣。
從書信到微信,通訊工具折射社會變遷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人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象征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直到改革開放之初,在中國,電話仍是稀罕物,只有極少數人才能擁有。
“1978年時,有著9億人口的中國大陸,電話數量仍不足200萬,比400萬人口的香港地區(qū)還少。電話轉接要靠人工,打長途到農村,少說要等幾個小時,一兩天打不通也很常見。”中國通信企業(yè)協會原副會長郝為民回憶,寫信是那時候大多數人通訊的唯一選擇。向綠色的大郵筒寄出一封信,少則幾天,多則一個月才能到達。
80年代電報業(yè)務的上線,讓大眾信息傳播速度實現了飛躍。按字數計費的電報,連標點都省去了。“13日到28次接”,寥寥數字卻“信息量極大”。
出生于1940年的管純明,是上海最早一批電報報務員。“那時收到電報非喜即憂,準是大事。”管純明說,從上海發(fā)往蘇州的電報一個字要1毛多錢,可以買幾張大餅了。在電報鼎盛時期,一位發(fā)報員每天要處理200條電報。最高峰時,上海單日電報量突破了20萬條。
到了80年代后期,電話逐漸進入城市里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由于安裝費用昂貴,一般人還是愿意到郵電局指定的公用電話窗口排隊。即便如此,“只聞其聲”的單點溝通方式還是讓當時人們的需求得到很大滿足。
隨著公共電話亭和私營電話攤位的興起,一種全新的單向移動通訊工具——BP機(尋呼機)在90年代初登上了歷史舞臺。
家住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qū)的劉曉亮,至今還珍藏著一部BP機。“腰上別個BP機,會讓人有一種走在時代前列的感覺。”劉曉亮說,自己參加工作后,用第一個月工資買了這部能顯示中文的BP機。出門在外,BP機一響,立馬奔向電話亭回電話,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景觀。
“當時在電視上看到過‘大哥大’,心里挺羨慕,想著什么時候自己也能隨時隨地打電話。”劉曉亮回憶,沒過幾年,這個愿望就實現了。
進入21世紀,互聯網逐漸發(fā)展起來,網頁聊天室和QQ等聊天軟件讓即時文字通訊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單色屏手機出現,相對親民的價格加上便攜的優(yōu)勢,大受民眾歡迎,包括劉曉亮在內的中國手機用戶群體自此不斷擴張。
從單色屏到彩色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從2G到3G再到4G……手機的更新換代,不僅令公共電話亭逐漸消失,也讓很多家庭不再保留固定電話。
近幾年,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微信等移動端軟件的迅速普及,讓人們用低廉的成本,實現了從“見字如面”到“音畫同步”的巨大跨越。2016年底,微信的活躍用戶首次超過QQ,今年更是突破10億。
如今的大街上,隨處可見人們用智能手機聊微信、刷新聞,任意切換文字、語音和視頻通訊。這樣的變化,無論是從事了半輩子電報業(yè)務的管純明,還是一心追趕通訊潮流的劉曉亮,當初怎么都想不到的。
從“王謝堂前燕”到“尋常百姓家”,全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1978年,我國通信網的基礎設施仍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據原郵電部副部長劉立清回憶,當時中國的通信狀況基本可以用“裝不上、打不通、聽不清”來形容,被認為是“幾乎沒有通信的國家”。通信供需矛盾激化,成為制約經濟發(fā)展的瓶頸,改革正當其時。
1988年11月,國務院在政策層面上明確了郵電體制以政企分開、郵電分營為改革方向。1994年7月,中國聯通的成立為通信業(yè)引入競爭;1998年,信息產業(yè)部和國家郵政局相繼掛牌;2008年,信息產業(yè)部并入工業(yè)和信息化部……一系列頂層設計引領中國通信業(yè)有序向前,不僅日漸掙脫瓶頸束縛,更迅速成長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先導性、戰(zhàn)略性產業(yè)。
在四川省樂山市工作的電信員工趙然,經歷了郵電系統(tǒng)的多次改革重組。最早在郵電局當報務員的他,1998年順應改革趨勢去了以尋呼業(yè)務為主的國信尋呼公司,1999年并入聯通公司,2008年隨著業(yè)務重組又回到了電信公司。“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盤活市場、形成競爭。”趙然認為。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市場競爭格局逐步形成,使我國加速邁向全新的移動通信時代。2003年10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超過固定電話用戶數。今年6月底,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已突破15億戶,其中3G和4G用戶占比達82.8%。
活力四射的通信經濟中,大眾百姓無疑成為最大受益者。2015年,我國已實現100%的行政村通電話、100%的鄉(xiāng)鎮(zhèn)通寬帶。近幾年,通信業(yè)的“毛細血管”還在各個角落繼續(xù)延伸。
四川省昭覺縣有個“懸崖村”,全村500人都居住在離公路6公里外的高山上,只能依靠一條沿著懸崖陡壁垂直而下的800多米山路出村。2017年春節(jié)前,中國電信為“懸崖村”開通了百兆光纖寬帶和4G網絡,打通了信息天路。有了網絡,以前無人問津的“懸崖蜂蜜”等當地特產,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
信息資訊“走進去”、農產品“走出來”,“懸崖村”不是孤例。工信部印發(fā)的《關于推進網絡扶貧的實施方案(2018-2020年)》顯示,今年年底前,國家“十三五”規(guī)劃提出的“寬帶網絡覆蓋90%以上的貧困村”目標將提前完成。
另一項惠及億萬用戶的好事是“提速降費”。2015年5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首次部署通信業(yè)“提速降費”。經過4年的持續(xù)推進,套餐價格不變、寬帶網速翻番;取消套餐內長途費、漫游費;多次大幅下調國際漫游資費……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移動流量平均資費較2017年底又下降了46.2%。
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拿電報每個字0.14元的計費標準,與如今最普通的30元1GB手機流量套餐比較,電報發(fā)1個字的費用,移動互聯網理論上能發(fā)23萬字。這數十萬倍的差別,就是通信業(yè)走向大眾最好的注腳。
從“追趕”到“引領”,技術創(chuàng)新帶來無限機遇
技術,是通信業(yè)進步的原動力。在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大背景下,通信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既離不開市場,更離不開技術。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福建省福州市。海外游子和外國客商前來投資興業(yè)的愿望迫切,而打電話的難題又使他們望而卻步。
“一位法國客商看好一項投資,要給公司總部打電話確認,但兩天都沒能打通,很無奈地走了。”原福建省郵電管理局局長郝峰云說,這件事給了他們很大的刺激。對于眾多投資者來說,一問電話,二問路,第三才是談項目,是當時的現實問題。
痛定思痛。1982年,中國第一部萬門程控交換機在福州引進,拉開了我國通信業(yè)告別“搖把兒”電話時代的序幕。“當時我國大部分縣城和鄉(xiāng)村都是人工手搖電話,大中城市是步進制、縱橫制,沒人知道什么是程控電話。”福州市電信局高級工程師林邦馨說,程控電話由程序自動接續(xù),是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
由于我國還不具備程控交換系統(tǒng)的研發(fā)能力,一時間,國內電話網所使用的程控交換機由思科、朗訊、阿爾斯通等來自8個國家的9家企業(yè)主宰。“每家企業(yè)的制式標準都不一樣,在我們業(yè)內被戲稱為‘八國九制’。”林邦馨回憶。
對此,原郵電部提出了“引進、消化、吸收、創(chuàng)新”的思路,通過技術引進,了解并吸收國外技術,與國外企業(yè)市場競爭,激發(fā)國內通信產業(yè)的潛能。到了1991年,我國第一臺自主研制的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誕生,一舉扭轉了我國電話網建設受制于人的被動態(tài)勢。
類似的故事還在移動通信2G、3G建設中上演。在4G技術研發(fā)過程中,我國提出了基于TDD、OFDM和多流智能天線的原創(chuàng)性系統(tǒng)方案,實現了百兆高速率、十倍于3G的大容量……由中國主導的TD-LTE標準成功入圍4G國際標準,并在過去五年間占據了全球4G市場半壁江山。
善弈者謀勢。在經歷了移動通信領域“2G跟隨、3G突破、4G并進”的階段之后,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以華為、中興、烽火和大唐等為代表的中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yè)不負眾望,在標準制定、前沿技術研發(fā)和網絡建設實踐等領域全面崛起,站在了全球技術創(chuàng)新的最前列。
2016年11月,國際電信標準組織3GPP討論5G短碼方案,華為的極化碼方案最終勝出,被采納為全球統(tǒng)一標準。“無論運營商還是設備制造商、終端廠商,我國在全球市場上都占據相應地位。”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表示,中國得以參與主導5G網絡切片從標準到技術、商用等端到端產業(yè)鏈的構建,并在2020年成為首批5G商用的國家之一。
40年來,中國通信業(yè)抓住了跨越式發(fā)展的歷史機遇,創(chuàng)造了令世界驚嘆的成績。這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印記。(本報記者 姜永斌)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