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8-09-11 07:50:09
靈魂陶藝家,被網絡直播“挖”出了寶貝
聾啞陶藝師康志敏生于山東菏澤成武縣劉莊村,是曹州泥偶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這位小村莊里的手藝人,作品已得到外界的認可。北京的劉老根大舞臺展廳,“劉能”“趙四”等真人大小的陶藝,出自康志敏之手;2014年參加“促進殘疾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主題系列活動,他的作品《母愛》被贈予泰國總理夫人娜拉蓬,《女子十二樂》獲第八屆北京“工美杯”創新設計大賽銀獎。
康志敏擁有了自己的品牌“龍人康”(取“聾人康”諧音,也有龍的傳人幸福安康之意),并在北京成立了龍人康(北京)陶藝工作坊。
前兩年,康志敏和團隊選擇返鄉創業。雖然從北京回歸小小的劉莊村,可他的作品卻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面。劉莊村的大學生村官曾慶奧,嘗試通過“為村”平臺直播康志敏做陶藝的過程,竟吸引來不少求網購的訂單,以及對手藝感興趣的網友。
自此之后,傳統的手工作坊開啟“直播網紅”模式,比如舉辦“陶藝大師教你玩泥巴”視頻直播,指導陶藝愛好者進行“低門檻學非遺”;團隊開設了“龍人康”微店,隨時圖文發布康志敏的陶藝新品。
周圍人說,康志敏是“置身于泥土中”的靈魂陶藝家。雖不能說話,但他讓作品代替自己說話,讓泥巴“開口說話,動情歌唱”。這位扎根鄉土的非遺傳承人,因對陶藝之愛找到人生出口,如今又因網絡直播獲得另一種傳播技藝的“語言”。
在菏澤市巨野縣舒王莊村,古稀之年的侯學文本是低調隱于鄉土的老手藝人,如今也意外被網絡直播“挖”出了寶貝。
侯學文是地方遠近聞名的竹編鳥籠師傅,他一輩子生活在村里,幾乎不出遠門,而兒子之前都外出打工。村官張寧寧某次和侯學文聊天時,發現他年事已高,且眼睛不太好,有點做不動竹編鳥籠了。
“很好的東西,如果大爺不做的話,肯定就消失了。”張寧寧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當自己預感到這一門編鳥籠手藝面臨失傳時,想著要幫助把侯學文的傳統工藝保留下來。
張寧寧拍下了竹編鳥籠的照片,放到“為村”平臺上,還配以文字介紹。但很快張寧寧意識到,竹編鳥籠的工藝很復雜,僅憑圖文傳播并不能完整展示出來。“現在不是都流行直播嗎?我就給他做一場直播,沒想到反響特別好,沒有特別去宣傳,關注直播的就達到兩萬人,很多人都很感興趣。”
張寧寧特別提到,第一次做直播,毫無經驗,都不太了解需要哪些工具,信號不好該怎么辦。“因為是中午12點開始做的,我們準備了一上午。大爺比較緊張,他說也不知道這是什么,我說你也不用知道是什么,你做就行,我問你問題,你回答。”原本一個小時的直播,張寧寧和侯學文最終直播了一個半小時,好評如潮,很多網友還說想學。
張寧寧幫侯學文網絡直播傳統工藝,不僅贏來贊許,還拉來了訂單。他們自豪地說,其中一位買家是《百家講壇》主講人榮宏君,“小村莊的竹編鳥籠賣到了北京”。
有了第一次成功嘗試后,侯學文在張寧寧的帶領下,繼續網絡直播編鳥籠,觀看的網友上萬,成了鄉村里的直播網紅,還接到電視節目邀請。鳥籠訂單也越來越多,賣到了北上廣。
最讓侯學文開心的是,原本在外打工的兒子侯芹彥,看到了傳承老手藝的前景,也回到家鄉跟著父親一起創業。侯芹彥表示:“在家做鳥籠一天能掙百十塊錢,就不用再出去打工了。”
“一看扎鳥籠有錢掙,他們才愿意回來。這樣他們也不用擔我的心,我也不用擔他們的心,一家人團圓比啥都強。”70多歲的侯學文,不懂互聯網,不會用智能手機,卻能自如玩起時下最新潮的直播平臺。傳統技藝能傳承,又有銷路,何樂而不為呢?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見習記者 沈杰群文并攝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