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青在線
2018-09-17 07:37:09
90后浦東的改革答卷
日前,上海浦東開發開放主題展覽展廳,11歲的李明弈小朋友在父親帶領下觀看一幅浦東美景的絨繡。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陳劍/攝
中國的90后是特殊的一代人,他們比父輩更敢闖、敢試、敢干,身上有不為沉疴所束縛的特質。“誕生”于1990年4月18日的上海浦東亦是如此。
浦東出生的上世紀90年代,正是中國改革逐漸步入深水區的時代起點。作為改革大潮中的后來者,浦東卻一直保持著一馬當先的姿態,創新了33個全國第一,觸碰了很多難啃的硬骨頭。
尤其是2013年上海自貿實驗區在浦東設立以來,那里的改革越發大刀闊斧,破解了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難題,負面清單、證照分離等全新的改革模式在全國推廣復制。
28年的時間,浦東長高了:當年全區最高的建筑是一座25米高的消防塔,周圍是阡陌縱橫的農田;今天,它擁有全國第一高樓——632米高的上海中心,摩天大樓鱗次櫛比。
浦東還長壯了,經濟總量從設區時的60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9651億元,今年還有望闖入萬億元地區的俱樂部。
浦東也內外兼修了,既實現了經濟的高質量增長,還涌現出了諸多年輕人競相打卡的文化地標,供人們愜意休閑的水岸步道沿黃浦江蜿蜒,真正落地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政府甘當“店小二” 刀刃向內自我革命
浦東新區企業服務中心的7號辦事窗口與眾不同,是專門供辦事企業來給政府辦事流程“找茬兒”“挑毛病”的。
設立“找茬兒”窗口這個小細節,算是浦東新區政府部門第N次提升“放管服”水平的一個縮影。
這個上千平方米的服務中心大廳實現了327項由浦東新區政府各部門受理事項的全覆蓋,很多事項企業最多跑一次,還有更多的事項網上就能受理。2017年11月開設的“找茬兒”窗口,更加凸顯了政府部門向公眾“拜師學藝”,進一步優化辦事流程的決心。
在辦事大廳的排號機上,企業甚至可以領取“辦理事項”為“找茬兒”的號碼牌。7號窗口的責任人倪哲一說,在過去近10個月的時間里,已經有100多項辦事流程在辦事企業的“找茬兒”下得到優化。
倪哲一還記得,“找茬兒”窗口設立不久,就有企業來“找茬兒”說,他們向不同的部門遞交辦事材料時,經常會被要求提供企業的工商登記地址,既然政府部門的信息都是聯網共享的,為什么還要求企業一次次提供紙質證明?
“找茬兒”窗口收集到的信息很快反饋到了服務中心的領導層,經過各方協調,企業辦理各類事項需要向不同部門提交相同的信息時,只用交一次了。
倪哲一說,別看7號窗口就他一名責任人,但他背后卻有一個龐大的支持機制。對這個窗口收集到的意見建議,浦東新區還建立了問題處置機制,設專人專崗進行匯總、分析、派發、跟蹤和反饋,有了優化結果還要告知“找茬兒”人。
政府如何刀刃向內自我革命、提升放管服能力、改善營商環境,是近年來浦東在改革領域的重大布局,更是改革深入區中最難觸碰的問題。
政府甘當店小二的角色轉變,確實換來了企業投資、創業、干事的熱情。2017年,浦東新區新增市場納稅主體5.9萬家,比2015年增長29%,增速前所未有。
還東平是浦東一家企業的政府事務總監,他的工作就是專門和政府部門打交道,這些年他明顯感覺到政府的辦事效率越來越高。過去,要申請一張“公共衛生場所許可證”,至少需要20天,現在當天就能申領到。企業的生產力得到極大地解放,可以騰出精力,更好地回饋社會。
在浦東,被提及最多的還有進口化妝品的案例。自貿區設立之前,任何一家國際化妝品公司要從國外引入一款新上市的產品,需要拉著箱子來來回回,在北京和上海之間跑上小半年。
從2016年起,位于浦東的上海自貿區推行非特殊用途化妝品由審批改備案制之后,一款新品只需要三五個工作日就能落地浦東,實現與國際市場發售的零時差。
一組來自浦東的數據令人咋舌。在國家食藥監部門每年批準上市的一類新藥中,每3款就有一款來自浦東張江藥谷。對在那里創業的江磊來說,正是浦東政府部門的服務提速,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效率。
江磊的企業員工不多,只有28人,大多是年輕人,目前正在研發5款新藥。創業這些年,他最大的感受是在張江跟政府打交道,辦事便捷,沒有官架子。他這樣的創業公司,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直接找到張江管委會,從員工落戶到租賃人才公寓,全都一站式解決,從不推諉扯皮,讓企業有更多精力投入創新、發展。
也正因如此,張江藥谷聚集了全國新藥研發勢頭最猛的企業,這里孵化了400多家生物醫藥企業。
對浦東而言,政府的自我革命仍在進行。正如上海市委常委、浦東新區區委書記翁祖亮所說,浦東要繼續堅持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平,圍繞優化營商環境,在企業投資項目審批、開辦企業等方面打造自貿區速度,打響政府服務的品牌。
人才新政釋放紅利,謀求更有質量的經濟增長
上海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長習俊通是個有故事的人。他曾經是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副院長,但不久前,他卻辭去大學里的行政職務,帶領著一支168人的高精尖團隊,扎根在距離上海市中心超過70公里的浦東臨港科技城,為科技城里的高端制造企業提供技術支持。
提起自己“搬家”的緣由,習俊通說,雖然早幾年臨港還是一片平地,但如今已經是上海智能制造的承載區。這里的企業以尖端制造業為主,工廠多、企業多,對科技支撐需求也很多,而他的研究和團隊正好可以幫這些企業解決發展中的技術難題,實現研究與運用的無縫對接,這對研究者來說,有極大的吸引力。
在臨港,像習俊通這樣被引來的“鳳凰”并不少,這背后是浦東打造高端制造所帶來的機會,更有臨港對人才求賢若渴,出臺一系列人才優惠政策的吸引力。
2014年,浦東被賦予新的使命,要全面開展科創中心建設,打造與自貿區比翼的“科技創新的試驗田”。支撐起創新試驗田的是“張江-臨港”南北創新走廊聯動的方案。
這意味著,浦東將依托張江科學城的創新源泉,利用臨港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特殊機制,加強創新協同和產業轉型升級,聚焦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聯手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這一步棋,可以說是浦東經濟質量的再提升。
盡管在過去20多年間,浦東GDP的年均增速超過15%,但在浦東人看來,經濟的質量與國際先進城市相比還有差距。
事實上,浦東成長的28年,也經歷了經濟質量的幾次升級跳躍。
浦東新區設立之初,浦東人就已經意識到,上世紀80年代,出口原料型的輕工業價格低,可要是加工成半成品,就值錢多了。所以開發初期,浦東就在金橋設立了出口加工區,果然成為當時新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后來,陸家嘴金融商圈和張江生物制藥板塊的崛起,都在提升著浦東GDP的質量,逐漸打響了浦東外貿、金融、生物制藥的品牌。
當科創中心的使命來臨后,浦東又打出了激活創新的改革組合拳,出臺科創中心建設22條、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人才政策33條、擴大開放100條等政策法規,保護創新的源動力,打造人才高地。
2017年6月16日,浦東推出了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9條措施,并宣布成立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局,負責受理外籍人才來華工作許可、永久居留認定和推薦等,為外籍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張江高新區管委會已為30名外籍高層次人才出具了永久居留推薦函。
今年,臨港推出了最新版的人才政策,大到創業注冊公司,小到員工租賃住房,甚至實習生的補貼都有細致規定。臨港的目標是,致力于打造一座“生活最舒適、人才最向往”的活力新城。
創新之城的定位與人才政策的紅利給浦東帶來了新名片,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墨子號衛星發射成為浦東新的注腳;在張江,以“上海光源”等一批大科學設施為代表的“國之重器”,成為國際著名“創新引擎”。
“上海光源”發出的照亮“1微米的世界”的神奇之光,可以看清微納米量級的個體,從禽流感病毒到外爾費米子,科學家們得以了解、追蹤物質內部結構,多項科研成果為破解禽流感、手足口病等流行病毒難題立下大功。
有人說,浦東正經歷從“代工廠”向“智慧谷”蛻變。這一蛻變折射出的正是浦東從“制造”到“智造”的追求卓越之路。
以2017年的數字為例,浦東第三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達75%,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8%,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造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1%,基本形成了以現代服務業為主導、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的產業結構,產業集群優勢日益凸顯。
改革之下的民眾獲得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在浦東陸家嘴金融商圈,金茂大廈、環球中心和上海中心3座摩天大樓比肩矗立,它們既是浦東的地標性建筑,又是浦東繁華與時尚的代名詞。
而對一部分年輕人來說,毗鄰3座經濟地標的一座3層白色小樓,才是他們心目中的浦東“網紅”。這里曾經是陸家嘴圖書館,現在是一座難求的“融書房”。一個“融”字濃縮了傳統圖書館轉身為網絡時代文化打卡圣地的過程。
“融書房”除了保留傳統的借閱圖書的功能之外,更是在每個周末都以“讀書分享會”的形式提供多場文化盛宴。
第一場讀書會開始于今年的4月22日,四五個月的時間里,讀書會參與人數已近6000人,每場活動人員爆滿,并以“在場+在線”的方式覆蓋全國2.2億觀眾。
其實,這座“網紅”文化地標不久前還是一座平淡無奇的社區圖書館,擺設陳舊,服務落后,鮮有年輕人光顧。而現在,時尚的設計、年輕人感興趣的文化分享,都發揮著強有力的吸鐵石效應。
開發開放28年,浦東創造著一個又一個經濟奇跡,相比之下,文化卻成為發展短板。浦東曾經有不少令人尷尬的事實,當地的人均文化場館數僅是倫敦的1/8,沒有像樣的演出場館,看場戲都要跋涉到浦西。
經濟快速發展的浦東決心內外兼修,浦東新區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黃瑋說。如何為年輕人量身定做最具創意的文化產品,讓年輕人的活力“反哺”文化產業,“融書房”正是政府引領青年文化的一次嘗試。
浦東的另一個網紅文化地標“1862船廠”,不僅被本地人競相打卡,更是國際大牌藝術機構和時尚品牌新品發布最為青睞的場所之一。
始建于1862年的上海船廠,坐落在黃浦江畔,記錄了中國造船業的發展史。2005年上海船廠整體搬離浦東,老船廠舊址上被開發建設成一座集綜合商業、住宅、藝術、酒店、辦公于一體的136萬平方米超大都會綜合體。
有著百年歷史的老船廠和存有濃厚工業歷史印跡的老船臺被完整地保留下來,改造成為時尚藝術中心劇院,這里將成為天天有表演、天天有展覽的文化藝術新地標。
一個個酷炫元素豐富的文化地標正令浦東新區昔日的文化地圖發生巨變。與此同時,這里的文化創意產業標識度不斷提高。
數據顯示,2017年浦東新區文化創意產業規模擴大,全年增加值突破千億元,達1056億元,增速接近20%,占全區增加值比重10.9%,占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增加值比重約28.4%,規模以上文化創意企業吸納就業約30萬人,成功打造了文創產業跳躍式發展的浦東樣本。
還是在黃浦江畔,一條長達22公里,可供百姓步行、騎行的濱水廊道沿江蜿蜒,觀景、鍛煉、休閑……市民游人在這里與水親近,盡情放松。
上海東岸集團建設管理部總經理陳立說,濱江貫通的過程中,存在很多堵點和斷點,僅浦東地區濱江去年一年就排摸出29個堵點,包括工業廠房等。這些堵點分屬于不同的企業事業單位,要一個一個分別溝通、協調拆除。浦東拆除了8萬余平方米的老舊建筑,把27萬余平方米的江畔步道還給了老百姓。
“一個充滿國際化、創新性、先進性的健康文化生態體系,一定會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生產出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促進浦東高質量發展,提升浦東人民高品質生活,增強群眾文化獲得感、幸福感。”黃瑋說。
浦東這位90后,正書寫著一份朝氣蓬勃的改革答卷。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 邢婷 劉世昕 來源:中國青年報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