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09-22 23:30:09
新華社上海9月22日電 題:聚焦“隱性饑餓”——我國營養型農業品種研發取得新成果
新華社記者于文靜
高葉酸玉米、高鋅大米、高β-胡蘿卜素甘薯、高鋅小麥、高蘿卜硫素大白菜菜心……多種富含微量營養元素的農產品在上海舉辦的首屆營養型農業產業發展論壇暨科技成果轉化供需對接會上一亮相,引起諸多與會者濃厚興趣和踴躍品嘗。聚焦“隱性饑餓”、實現“精準營養”成為論壇上熱門的關鍵詞。
2根玉米滿足一天葉酸推薦量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居民已從吃飽轉向吃好,更加關注營養;與此同時,城市人口營養失衡、微量元素缺乏導致健康受損,與貧困地區營養不良問題同時存在,迫切需要解決。
中國營養學會副理事長楊曉光在論壇上表示,營養不良會影響身體發育和認知發展,損害免疫系統,與營養失衡相關的慢性病,成為影響人們健康的很大障礙。在貧困地區,缺鐵性貧血及其他微量營養素缺乏問題仍保持在較高水平。
針對微量營養素攝入不足造成的“隱性饑餓”,中國農科院2004年5月啟動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多年來,通過傳統育種技術、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與營養科學相結合,篩選、培育、評價和推廣富含微量營養素的營養強化作物新品種,已經培育出20多個富含鐵、鋅、維生素A原、葉酸等微量營養素的水稻、玉米、小麥、甘薯和馬鈴薯新品種。
“比如我們從500多份來自全球的玉米自交系中篩選到高葉酸含量的材料,利用分子標記跟蹤轉育過程開發的高葉酸甜糯鮮食玉米,單個玉米葉酸含量約為200微克,每天食用2根就可以滿足世衛組織推薦一天的葉酸需求量。”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張春義說,該項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優質的種質資源一直都在,只是以前我們關注產量方面的優良性狀,現在更加關心營養方面的優良性狀,篩選出優質種質資源,通過雜交等常規育種方式,培育出營養強化作物新品種。”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王磊說。
營養強化引領農業新理念
中國作物營養強化項目(HarvestPlus-China)是國際HarvestPlus(HP)項目的姊妹組織。HP項目負責人、2016年世界糧食獎獲得者豪沃思·布伊斯在論壇期間對記者表示,采用傳統育種方式培育的高維生素A原玉米、高鐵豆類、高鋅小麥等營養強化品種,在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等30多個國家推廣種植,功效試驗證明對改善人們認知能力、減少發病率、更好適應黑暗環境等有明顯作用。
“十多年前我們剛做這個項目的時候,沒有想到今天會有這樣的市場,會得到企業、研究等領域如此多的關注。”張春義在論壇上說。
據介紹,中國項目組高β-胡蘿卜素營養強化甘薯新品系營養干預試驗已在四川順利完成。結果證明食用強化甘薯40天后,可改善缺乏維生素A狀況。研究小組在四川、重慶、江蘇、山東、福建、廣東等地已推廣種植10個高類胡蘿卜素甘薯品種,得到農民和消費者歡迎。
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唐華俊院士表示,當前我國正處在消費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需要發展高品質、營養的產品市場,國際社會也普遍關注“隱性饑餓”問題。在此背景下,發展作物營養強化項目具有深遠意義。
協同創新發展營養導向型農業
專家指出,培育營養富集、益于健康的微量營養素營養強化作物和蔬菜新品種,對保障我國人口營養安全至關重要。通過農業育種手段改善人群營養健康水平,需付出長期努力。
農業農村部種業管理司品種創新處處長馬志強表示,我國在品種的選育、審定等方面,一直以產量為重要指標。種業進入發展新階段,迫切需要推動科技革命。國際糧食安全專刊明確提出未來目標之一,就是要提高種子和植物可食用的營養成分。為了實現作物營養導向型科技創新,我國應從建立和完善評估審計制度、登記制度、品種保護制度入手,滿足營養導向型農業發展要求。
“推進營養型農業產業發展,需要從遺傳育種、栽培、綠色生產、食品加工、營養評價、客戶宣傳等諸多環節入手,通過跨部門、跨領域、跨學科的大聯合、大協作,進行全技術鏈創新、全價值鏈升級、全產業鏈融合。”唐華俊說,要把政府、企業、市場、金融機構連在一起,共同推動高品質的營養健康產品走向市場,更好滿足消費者需求。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