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州日報
2018-09-26 14:57:09
丈夫因意外致殘,巫溪80后媳婦姚秀晏不離不棄,撐起一個家
大山深處的生死相依
姚秀晏在查看蠶寶寶。
姚秀晏(右三)在摘蠶繭。
姚秀晏送女兒上學。
9月25日一大早,重慶市巫溪縣花臺鄉(xiāng)八龍村一組,一棟磚石結(jié)構(gòu)小樓前,一個女人騎著助力車送兩個孩子去上學,兩個孩子拿著書包,一前一后摟著女子。
“穿暖和點喲!書本和文具拿齊了沒有,別上課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沒帶……”女子跟孩子一一確認后,發(fā)動車輛準備出發(fā)。
“等等,等等,手套……”小樓內(nèi)沖出一名男子,臉上有個凹痕,走路一瘸一拐的,但步子邁得很快,臉上帶著笑容。男子將手套遞到女子手中,滿意地笑了。
“跟爸爸說再見。”女子眼眶有些濕潤。這里海拔八百多米,連日來降雨降溫,天氣挺冷的,手套是“必需品”。她只顧想著讓孩子穿暖和,卻沒顧得上自己。
堅守
80后媳婦憑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家
上面這一幕發(fā)生在巫溪大山里,女子叫姚秀晏,1981年生人。男子叫譚周國,1977年生人,是姚秀晏的丈夫。在這棟小樓前,兩人接送子女、出門回家的情形每天要上演。
這樣的情景,對每個家庭來說,也許很普通。但對姚秀晏和譚周國來說,能夠撐到今天,并且繼續(xù)撐下去,很不容易。
幾年前,因為一場意外,譚周國丟了大半條命,現(xiàn)在他除了自己吃飯和洗澡,其余的事情都不能做。家里上有老、下有小,全憑“80后”的姚秀晏一人支撐。
一家人,包括夫妻倆、一兒一女和66歲老父親一天的伙食,都要靠姚秀晏來操持,再加上圈里幾頭豬、各類家禽……“光管這么些嘴,就夠她像陀螺一樣轉(zhuǎn)個不停。”鄰居說。
簡單算筆賬,家人的吃喝拉撒睡、生活費、學費、醫(yī)藥費,靠的都是姚秀晏一人。譚周國已經(jīng)沒有勞動能力,66歲的老父親也僅能幫襯,打主力的還得是姚秀晏。
在這個特殊的家庭里,姚秀晏就是頂梁柱,“她憑借一己之力撐起一個家,家里家外,既要上得廳堂,也要下得廚房,還得撐住頂梁。”
“既然‘娶’了他,無論貧窮富貴、生老病死,就要負責到底,這是最起碼的。”說這話的是姚秀晏,按照當?shù)氐牧曀祝T周國是“上門女婿”,是姚家的人。
譚周國家住鄰村,父母健在,兄弟姊妹也有不少,但自始至終,姚秀晏從未提過要將他送回譚家。盡管從普通人的角度來思考,在各方面條件不允許時,這樣做也可以理解。但姚秀晏遵守了自己的“諾言”,她表示,未來也會對丈夫負責到底,照顧他一輩子。
打工
進過磚廠的男人和進過磚廠的女人
“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文人曾這樣描述美好的愛情。但姚秀晏和譚周國不是文人,他們都只有小學學歷。那時候,兩人的家境都不好,學習成績也一般,小學畢業(yè)后,都沒有繼續(xù)讀初中。此后,譚周國直接進了一家磚廠打工。
姚秀晏的經(jīng)歷曲折一點,離開學校后,為補貼家用,她幫人帶過孩子,也幫人煮過飯。年齡稍長,她也到一家磚廠,像男人一樣靠勞動力掙錢。
從磚廠打工開始,兩人的人生軌跡開始重合:一開始是在工地干活,風塵仆仆地生產(chǎn)石磚;后來,兩人一起進了工廠,主要是生產(chǎn)鞋子;再后來,兩人又一起進建筑工地打工。
勞動造就了他們堅定、踏實的性格,無論在哪里,無論干什么,他們很少說自己辛苦,也從不輕言放棄。工作期間,譚周國表現(xiàn)不錯,還升為了管理人員,是姚秀晏的“領(lǐng)導”。
愛情
6年長跑,在一起就是平常心
在姚秀晏和譚周國的結(jié)婚證上,兩人散發(fā)著青春氣息,都是“顏值擔當”。照片中,姚秀晏一頭長發(fā),譚周國透著小鮮肉的時尚。
讓人有些意外的是,兩人竟然是通過“相親”認識的。從相識到結(jié)婚領(lǐng)證,他們用了整整6年時間,堪稱愛情“長跑”。
“我們的家隔得近,雖然相互不認識,但對彼此的底細還是知道的,對方家里什么情況,甚至發(fā)生過什么有趣的事,都知道一點。”姚秀晏說,也是基于彼此了解、信任,他們才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chǔ)。
見過彼此家長、周知四鄰后,兩人約好到外地打工。先是在河南工作了一年,再后來,到了工資更高的廣東。
在外打工的6年,也是愛情長跑的6年。打工、掙錢,一起拼搏、一起回家,照理說,這樣發(fā)展下去,兩人的感情到位,結(jié)婚、生子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沒想到,半路卻殺出兩只“攔路虎”:姚秀晏家只有兩姐妹,按照父母意愿和習俗,譚周國得當上門女婿;另一只“攔路虎”是,姚秀晏要把房子建起來,她明說,建房得譚周國出錢。
這些要求,當時卻沒有得到譚周國父母的認可。畢竟,在當時,上門女婿并不光彩,而且“日子不好過”。
面對這兩只“攔路虎”,二十多歲的小譚面臨著“人生抉擇”。
那一年,小譚和小姚都沒有外出,一起留在了花臺鄉(xiāng)八龍村,買材料、請工人,忙前忙后,搞定了建房的事。
“如果他轉(zhuǎn)身離開,我覺得可以理解,畢竟我條件也不好,他還當了管理人員,比普通打工者收入高。”姚秀晏說。
“當時沒有想那么多,這么多年的感情,不能說放棄就放棄。一個女孩子也不容易,我知道她要的不是房子,而是一份安全感。”譚周國說。
想起當年的事,兩人都很坦然,說這是一份“平常心”。
意外
他重傷住院,她挺著大肚子照顧
2004年冬天,兩人在老家辦了喜酒。姚秀晏用摩托接來了新郎,2005年領(lǐng)取了結(jié)婚證。隨后,兩人一起外出打工,并生下了大兒子。
2010年,姚秀晏懷上二娃,尋思著掙更多的奶粉錢,譚周國到一處工地干活,工資比以前更高。眼瞅著更大的喜事和更好的生活就在眼前,意外卻發(fā)生了。
工作期間,工地發(fā)生了事故,譚周國的臉被飛石擊中,工友從粉塵中救出他送往醫(yī)院,經(jīng)過一個多星期的搶救,他才逃出鬼門關(guān)。等他醒來的時候,姚秀晏已在病房里打了一個多星期的地鋪。此時,姚秀晏已懷孕五六個月。
丈夫不能走,兩個娃嗷嗷待哺,兩邊的老人需要照顧……遠在他鄉(xiāng),丈夫在病床上和死神抗爭,只有她一人料理索賠、治療事宜……
姚秀晏在醫(yī)院附近找了鍋灶,每日為譚周國熬制鯽魚湯、雞湯。為了省錢,她自己舍不得吃,把好的都留給了在病榻上的譚周國。
堅持
種桑養(yǎng)蠶,一分錢掰成兩半花
經(jīng)過一年左右的治療,譚周國能下床了。遺憾的是,他的臉上留下了一道凹痕,喪失了勞動能力,此外,他還因此留下了癲癇的毛病。
傷愈后的最初幾年,他甚至無法自己吃喝拉撒。靠著家人的幫助和超人的毅力,通過多次訓練,他才可以自理吃喝拉撒,可以自己洗澡。
一家三代五口人,僅姚秀晏有勞動能力,家里自然是苦哈哈的。她通過種桑養(yǎng)蠶撐起了這個家。“養(yǎng)蠶算得上是我最輕松的活路了。”姚秀晏說,這個不需要太多的體力,而且方便接送孩子、給家人做飯。
蠶桑養(yǎng)殖很辛苦。她需要到地里采摘桑葉,運回家給蠶寶寶們進食。桑葉就像一座小山,堆壓在這個瘦小的女人肩上,一步、兩步……滴落的汗珠灑在滾燙的公路上,滋滋作響。
姚秀晏算了一筆賬,一年養(yǎng)三季蠶,價格好,蠶子不出意外,能賣1.8萬元。但也有運氣差的時候,收入最慘的一季蠶只賣了100塊。一分錢掰成兩半花,一家人的生活,勉強能維持走了。
有人勸她出門打工賺錢,經(jīng)過仔細盤算,姚秀晏還是放棄了。“我若出門了,這個家就散了。”姚秀晏說,她要考慮的不僅是家庭的經(jīng)濟來源,還有生活。
文/本報記者 張旭 通訊員 李美華
圖/通訊員 李美華
張旭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wǎng)官方微博(@齊魯網(wǎng))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wǎng)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wǎng)友評論僅供網(wǎng)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wǎng)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