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12-13 10:01:12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記者楊紹功、潘曄)12月13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以國家公祭筑牢共同記憶》的評論。
今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墻上又新增了26人;今年,已有20位幸存者永遠離開,他們沒能見證第五次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目前,登記在冊的幸存者已不足百人……時光無情流逝,“哭墻”不斷延長,幸存者不斷離去……一增一減,這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關于那場悲劇從未消失的民族記憶。
悼念未嘗間斷,規格越來越高,共識不斷凝聚。1994年,南京各界人士在12月13日首次公開集會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2014年,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以國之名,悼死撫傷。民暢其意,國聚其力。這一天,從萬里海疆到林海雪原,從偏僻山村到摩登都市,當五星紅旗半降,《和平宣言》聲起,人們在各個場合肅立默哀……家的期待與國的意志在此時交融,彰顯出民族記憶的強大力量。
國家公祭并非為紀念而紀念,而是對未來的一種承諾,是對永久和平的共同期待。時鐘回撥三天,12月10日,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正是基于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法西斯納粹無視人的生命、嚴重侵犯和踐踏人權行為的深刻反思,其時剛剛誕生的聯合國制定并通過了《世界人權宣言》。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7億多人口脫貧,為7.7億人提供就業,建成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社保體系和基層民主選舉體系。這個曾經飽受列強欺辱的國家,用幾十年時間書寫出了最生動的人權實踐。因此,中國的國家公祭日不僅是民族的紀念,更是向世界的呼吁:獨立、生存、發展,每一項權利的實現都離不開和平穩定的環境,和平發展才是當今世界的主流。
從記憶到共識,從共識到行動,公祭成為一種制度,一種行動,一種宣誓。今年,江蘇省人大常委會會議全票通過《南京市國家公祭保障條例》,首次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規定了國家公祭及相關活動中市民的基本遵循,條例還對傷害民族情感的“精日”行為劃定了“法律紅線”。在加拿大多倫多,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碑在公祭日前揭幕,數千名各國人士在紀念碑前倡議:銘記歷史,祈愿和平。公祭日當天,還將有來自全世界數十個海外華人華僑社團在居住地同步舉行公祭活動。參與者不僅有華人華僑,還有眾多不同膚色不同種族的當地居民。從中國到世界,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被以各種形式紀念,因為他們代表的不僅是中國人無法遺忘的苦難,更是全人類不應忘記的不幸。
一年一度的國家公祭,是沉痛緬懷的儀式,更是振聾發聵的警鐘。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否認罪責就意味著重犯。銘記那段悲痛的歷史,抵制當今世界依然存在的民族仇恨、極端主義、種族主義、單邊主義是全人類共同的職責。歷史記憶需要時常擦拭,人類道義需要不斷砥礪,民族精神需要時常檢閱。第五個國家公祭日來臨時,南京大屠殺慘案已發生81年。在這樣的日子,我們尤需在悼念中記取歷史的啟示,以史為鏡面向未來,不斷凝聚起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國家力量和人類共識。
這個世界上,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是高度關聯的。從家祭到公祭,從民族記憶到世界記憶遺產,關于南京大屠殺的記憶與和平發展的祈愿共同傳遞,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可缺少的共同記憶。守護不能忘卻的記憶,捍衛不容否認的真相,呵護和平發展的環境,世界范圍內守望和平的力量不斷壯大,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才能近切可期。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