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社
2018-12-18 16:34:12
新華社北京12月18日電(記者商意盈、許舜達)12月18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堵縣委書記,“堵”出一個“大市場”——記義烏市場“第一人”馮愛倩》的報道。
在浙江義烏,口口相傳著一個故事:1982年5月的一天,時任浙江省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被一個農婦攔住了去路。她大聲問他,老百姓窮得沒飯吃了,政府為什么不讓他們擺地攤?
當時,謝高華到任義烏才一個多月,農婦的問話讓他深受觸動。他認真調研后,決定冒著可能被定性為“投機倒把,走資本主義道路”而丟烏紗帽的風險,開放義烏市場。一個享譽全球的傳奇市場就此啟幕。
這個堵住縣委書記的農婦,叫馮愛倩。
馮愛倩拿著當年領到的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執照由義烏縣工商行政管理局于1984年頒發。(記者許舜達攝)
“就算坐牢我也要去說”
馮愛倩今年81歲了,精神矍鑠,愛抽煙的習慣至今沒改。回憶起那段攔住縣委書記的往事,她的話匣子一下就打開了。
“我是1979年開始做生意的,當時沒有辦法,加上孩子和老母親家里一共8口人,靠在農村掙工分根本無法維持生活。”馮愛倩說,那時自己在義烏廿三里、北門街一帶偷偷擺攤,靠賣紐扣、鞋帶這些“針頭線腦”補貼家用。
擺攤的條件十分簡陋:先在地上放一塊塑料布,再把從百貨公司批發來的小百貨擺在塑料布上叫賣。“第一天到廿三里擺攤,她賺了6元錢。”馮愛倩的老伴楊興桂說,那是她以前在飯店上10天班的收入,那天她高興壞了。
因為人多地少、自然資源貧瘠,義烏老百姓一直有著手搖撥浪鼓“雞毛換糖”、外出“討生活”的傳統。當時,改革開放雖然已經開始,但是“左”的思潮并沒有完全消除,擺攤等行為都被視為“投機倒把、走資本主義道路”。
每每碰到打擊投機倒把辦公室的人來查,馮愛倩和別的小販們只好卷起塑料布就跑,不然擺攤的貨物都會被沒收。
“當時是趕集的時候去擺地攤,一個月9天,但是天天逃來逃去也不是個辦法。我想去找找人,找我們縣委書記,他是我們的父母官呀,他不管誰管?”馮愛倩說,她在路上見到過謝高華好幾次,褲腳一個高、一個低,還穿一件破大衣。
別人聽說馮愛倩要去找縣委書記要求擺攤,嚇了一跳,警告她:“你這樣要坐牢的。”馮愛倩說,就算坐牢也要去說,我又沒殺人放火,又沒偷沒搶,怕什么。
1982年5月的一天,馮愛倩在義烏縣委機關大院外的馬路上攔住正要外出的謝高華:“謝書記,日子實在過不下去了!你是我們的父母官,你管不管?”
當時,馮愛倩說的是義烏話,加上心里有委屈語速很快,謝高華并沒有完全聽懂,但他大致明白了是因為擺攤被查處的事。謝高華沒有讓工作人員把馮愛倩趕走,而是對馮愛倩說:“不要急,走,去我辦公室說!”
在辦公室里,謝高華問她為什么要擺攤。馮愛倩說:“我們實在沒辦法了,家里除了5個孩子,什么都沒有。天天去借米,今天吃完一頓飯,明天的米還不知道在哪里。”
謝高華說,你困難我知道,但是擺攤不好做的,這是政策規定的。馮愛倩也不知道自己哪里來的勇氣,提高音量,還把手在桌子上拍了拍,“你同意我要擺攤,不同意我也要擺!”說完就要走。
這些話觸動了謝高華,喊她回來。“后來,我拿出了大重九牌香煙抽,問他要不要,一個縣委書記居然要了我的便宜煙,還給我倒水。我們這就開始慢慢聊起來……”馮愛倩回憶道,謝書記問得很仔細、聽得很認真,他的煙屁股也放滿了煙灰缸。“要擺攤,你就先去擺吧。”謝高華最后說。
馮愛倩走后,謝高華立即派了工作組,對義烏農民的生活狀況和城里的擺攤者進行調查,還開了多次研討會。“有一次我也進去聽了,謝書記很有魄力,說這個市場一定要辦,義烏人民太苦了!如果我的烏紗帽掉了,我就回家賣紅薯!”聽到這話,在角落里的馮愛倩偷偷抹眼淚,一顆心也終于放了下來。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左圖為:義烏小商品市場第一代經營戶馮愛倩(右一)在向顧客推銷遮陽帽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右圖為:2018年10月25日,78歲的馮愛倩(中)在傾聽她的孫子、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戶楊帆(上)介紹他自產自銷的新款襪子(新華社記者譚進攝)。
市場“第一人”和商城“阿慶嫂”
1982年,經過幾個月的調查研究和反復討論,謝高華覺得搞活市場符合中央的精神,政府需要順應民意給地攤市場松綁。在他主政下,義烏縣做出了一個大膽決策:開放“小商品市場”。9月5日,一個設施簡陋的市場出現在了義烏縣城稠城鎮湖清門街頭,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由此誕生。
同年11月,義烏縣政府正式發出《通告》: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開放城鄉市場,允許多渠道競爭。
《通告》一出,整個義烏沸騰了。對于馮愛倩這些“地下工作者”一樣的經商戶來說,這是天大的喜訊,人們奔走相告,甚至放鞭炮慶賀。義烏的大街小巷擠滿了擺攤的人,攤位一直擺到縣委大院門口,產品有上千種。
從此,馮愛倩也告別了“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的游擊擺攤生活,在市場中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她也是義烏市場第一個領到營業許可證(現在的營業執照)的商戶。
許多今天看來理所應當的東西,在當年確是如此的艱難,但歷史車輪滾滾向前,勢不可擋。而在一些關鍵節點,也恰恰是由一些“小人物”去推動。馮愛倩當時并不知道,自己成了這樣的推動者。
市場一開放,就意味著解除了套在農民身上的束縛,周邊縣市被“圍堵”的擺攤人便像潮水一般涌到義烏去了,義烏小商品市場也因為在全國率先開放而搶占了商機。到1983年底,義烏市場攤戶增加到1000個,日均交易人數超過6000人,市場上3000多種商品銷往全國各地。
隨著形勢發展,1984年,義烏抓住時機提出“興商建縣”。第二代、第三代義烏小商品市場也在1984年和1986年陸續推出。1990年,義烏小商品市場成交額開始躍居全國各大專業市場之首,現在更是成了世界小商品之都。
市場經營人員增多了,許多事情要他們自己去辦,如維護市場秩序、調節交易中發生的糾紛、處理錢物被竊、協助收稅……都要有人管。
由于誠信經營,熱心公益事業,馮愛倩曾先后兼任義烏小商品市場個體勞動者協會副主任、中國小商品城治保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小商品城婦女委員會副主任等職務,被市場里的商戶們親切地稱為“阿慶嫂”。
在旁人眼中,擔任這些職務是很風光的事。但這些職務都是公益性質,既沒有工資,還會影響自己做生意。馮愛倩說,“能為大家出份力,哪怕生意上少掙點錢,也值得!”
作為治保委員會副主任,馮愛倩平時要參與義烏市場的綜合治理工作。她已記不清自己幫多少失主找回了丟失的錢包,也不記得總共處理了多少起市場里的糾紛。她只記得自己在處理這些事情時,始終堅持一項原則:對義烏人要嚴格要求,對外地客商要一視同仁,想方設法留住外地客商的心。
“如果把外地客商都嚇跑了,義烏市場還怎么繁榮?”馮愛倩說。
因工作突出,馮愛倩多次受到表彰。1986年,她被評為全國個協先進工作者。1994年,她被評為全國大市場百佳個體戶。
作為第一代經營戶,馮愛倩對義烏市場有著深厚感情。看到如今的義烏市場萬商云集,馮愛倩十分欣慰。對于新生代的義烏市場經營戶,她的囑咐是:不管義烏市場發展到什么階段,市場經營戶們一定要做到遵紀守法、誠實守信,這樣才是經營的長久之道。
馮愛倩(右)和老伴楊興桂(左)在書法“敢創”前合影,該書法由楊興桂創作。記者許舜達攝
“好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
“我們從那么艱苦的時候一路過來,現在義烏把貨賣到了全世界,真是覺得不可思議。”談及市場興旺發展的原因,馮愛倩感慨說:“首先是黨的政策好,是改革開放好,沒有這些就算老百姓是孫悟空都折騰不出來。”
“另一方面是義烏人的創造。義烏人一直靠勤勞發家,過去商戶們在家里做加工,從手工到裝包,都是自己動手,從晚上做到天亮。”馮愛倩認為,義烏要發展,不怕吃苦的精神不能丟。
曾經有一次,馮愛倩到紹興進貨,火車站工作人員說這是搞資本主義,不讓她辦理托運。當時下著大雨,她站在月臺上,手里捏了一個面包,沒有雨衣和雨傘,從里到外全部濕透,冷得失去知覺也不肯放棄,連捏在手里的面包被雨泡化了都不知道。就是這樣的韌性感動了一個車站工人,讓她把貨拉回了家。
“我們以前為了進貨上火車,都要跪下來求人的。因為沒有介紹信,經常是有錢也買不到車票。我們就經常鉆到座位底下睡一晚,互相開玩笑稱為‘特等臥鋪’。”馮愛倩說,還有一次她去成都賣貨,火車上沒有座位,一連站了60個小時,下車后腿腫得粗了兩倍。
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馮愛倩說,從“雞毛換糖”到擺地攤,到現在國際化的市場,是義烏人的創造,是義烏這片土地上的“無中生有”,“現在不止全國各地,世界各地的外商也紛紛來義烏,很多外國人還把家鄉的飯店也開到了這里,便利他們自己。”
“過去的日子太苦了,我想起來就難受得想哭。現在生活好了,我想起來高興也要掉眼淚。”馮愛倩說,現在我們的生活真的和做夢一樣。
這是一張拼版照片,上圖:2018年10月24日拍攝的義烏國際商貿城一區市場(新華社記者譚進攝);下圖:這是1982年9月開業的義烏第一代小商品市場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義烏的發展曾有過這樣精妙的總結:“莫名其妙”“無中生有”“點石成金”。這又何嘗不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的縮影?馮愛倩說,無數螞蟻雄兵一樣的老百姓默默踐行著“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摸著石頭過河”,才有了中國今天的模樣。
“現在這么好,我們心里感激,非常高興,我們下一代要堅持改革開放,繼續艱苦奮斗。”好的生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馮愛倩堅信。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
網友評論僅供網友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齊魯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