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8-12-25 15:22:12
新華社北京12月25日電 題:“讓火箭飛得更快些”:長征家族三型火箭圓滿結束2018發射之旅
新華社記者胡喆、荊淮僑
12月25日,隨著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通信技術試驗衛星三號送入預定軌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制的長征火箭家族以23次成功發射的成績,結束了2018年的征程。
回首2018,長三甲系列“十送北斗”“再送嫦娥”,長二丙輾轉三地“六戰六捷”,長十一三次發射將16顆衛星送上云霄。加上今年的23次成功發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經完成了296次飛行。
高質量的長三甲系列:布“北斗” 送“嫦娥” 完成14次發射
2018年長征三號甲系列火箭完成了14次發射,成功率達100%。布“北斗”、送“嫦娥”中都有它的身影,成為保障2018年重要發射任務的“功勛火箭”。
目前,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形成了從2.6噸、3.9噸到5.5噸的能力梯度,同時入軌精度與當今世界主流運載火箭相當,能滿足當前我國各種中高軌道有效載荷以及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有效載荷的發射任務,是我國目前主力的中高軌道發射任務的運載火箭。
長三甲系列火箭副總指揮劉建忠介紹,隨著長三甲系列火箭近年來發射密度越來越高,許多內容相似甚至相同的任務,為實踐“去任務化”理念開了一條路。
“去任務化”是指同一種構型的火箭在單機、系統甚至整箭上互相通用,從而讓火箭與不同任務自由搭配,火箭的研制可以先行一步,不被任務掣肘,質量管控也更容易。
劉建忠介紹,研制團隊用近幾年高強密度發射的機會,進一步掃除技術與流程上的障礙,實行“去任務化”設計,有效提高了火箭生產效率和對發射任務的適應能力。
高效率的長二丙:三地發射“六戰六捷”
2018年,長征二號丙共完成了6次發射任務。6次發射,跨越酒泉、太原、西昌三地,成為長征火箭家族最高效的一個。特別是在13天時間里,先后在西昌和酒泉兩地發射成功,展現出良好的機動性能。
6月27日,長二丙火箭在西昌以“一箭雙星”的形式將新技術試驗衛星A星和B星送入預定軌道。
僅僅相隔13天,7月9日,同樣是“一箭雙星”的方式,長征二號丙又在酒泉將兩顆巴基斯坦遙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二丙火箭副總指揮郭武說,在13天內同一型號連續發射2次,這在中國航天的歷史上并不多見。
5月25日長二丙隊伍進入西昌開始工作,6月27日發射。
6月5日同時在酒泉開展工作,7月9日發射……
面對23天的重疊時間,現場所有的操作測試、數據判讀等各環節一項都不能少。
在發射場,火箭研制人員多頭并進,在發射塔進行一發任務火箭測試時,也要對遠在酒泉的另一發火箭開展測試。由于不同發射場的塔架設備、氣候環境和飛行軌道各不相同,因此對火箭的適應性要求極高。
“只要工作做到位,技術水平達到要求,加強不同發射場的風險管控,長二丙火箭去哪兒都能發射,可以讓火箭飛得更快些。”郭武說。
高效益的長十一:漸成商業航天“生力軍”
長征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是我國商業航天發射領域的生力軍。2018年,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三次發射,成功將12顆衛星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實現了其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新突破:
1月19日,長十一火箭“一箭六星”。首次全商業發射,成功將吉林一號視頻07星、08星和四顆小衛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實現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首次向外國衛星提供搭載服務。
4月26日,長十一火箭“一箭五星”。將“珠海一號”五顆衛星精確送入預定軌道,創造了我國星座組網同一軌道面發射衛星數量最多的紀錄。
12月22日,長十一火箭成功發射我國首顆低軌寬帶通信技術試驗衛星,創造了我國固體運載火箭履約周期最短的紀錄。
“長征十一號火箭在2018年的三次發射,都實現了飛行過程零問題、入軌精度百米級。”長征十一號火箭副總指揮金鑫介紹,長征十一號火箭有“快響利箭”的美稱。與長征家族其他火箭相比,最大的優點就是快。
由于固體燃料提前填充在火箭內,免去了液體火箭在臨發射前燃料加注等流程,對發射場設施依賴程度低,可將發射準備時間縮短至數天。高效益的密集組網發射,讓長十一在商業航天領域有著強大的競爭力。
據了解,研制隊伍正在研制低軌運載能力覆蓋2噸的固體運載火箭,并計劃在2019年實施我國運載火箭首次海上發射。
“未來長十一火箭還將為商業航天市場提供更多樣,更高效益的發射方式選擇。”金鑫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