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9-03-04 09:58:03
“硬”實力成果彰顯全國科創中心建設新成效
——寫在2018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召開之際
本報記者 華 凌
納型衛星、3D打印可植入金屬、醫用電子加速器、高精超大尺度重型車銑復合機床……3月1日,在北京舉行的2018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一批有影響力的科技創新成果脫穎而出,共有212項成果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4項;二等獎58項;三等獎130項。
這些成果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面向國際前沿熱點領域,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彰顯出北京科技創新的“硬”實力,提升了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引領性和影響力。
攻堅關鍵技術 服務國家戰略
令人振奮的是,此次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的項目中,競相涌現出一批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的科技成果,在基礎前沿和核心技術領域開展攻關,為我國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作出貢獻,有力支撐了創新型國家建設。
納型衛星被認為是航天領域的顛覆性技術,已成為各國競爭的戰略高地。此次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的“先進納型衛星設計制造及應用”項目由清華大學尤政院士主持完成。據介紹,該研究團隊從衛星設計制造、空間微型化功能器件研制、一體化高性能應用三個層次開展研究,形成一系列納型衛星新技術、新方法、新產品,服務于多項國家重大工程任務,對我國航天領域相關產品的更新換代具有重要意義。
超重型機床是超大零件高精度制造急需的戰略裝備,是國家先進制造能力的重要體現。由北京工業大學劉志峰教授帶領研究團隊成功解決超重型數控機床超大尺度和高精度并重的制造難題,主持完成“高精超大尺度重型車銑復合機床精準制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一等獎。其研制出我國首臺套數控重型橋式龍門五軸聯動車銑復合機床,滿足國家重要領域重大裝備自主研發的戰略需求,提升了我國裝備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實現關鍵基礎設施和重要領域信息系統數據的安全可控,是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大計。由北京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張亦農教授帶領研究團隊,研發出基于抗攻擊專用數字信號處理器的密碼引擎,并集成在視頻處理SOC芯片中,完成“基于抗攻擊專用DSP核的密碼引擎設計與應用”項目獲一等獎。該成果在安防系列產品中得到大規模部署,廣泛應用在全國50多個城市逾300個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雪亮工程”項目中,成為我國視頻安防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有效保證國家關鍵基礎設施和信息系統的數據安全。
“高精尖”增動能 促高質量發展
隨著北京推動高精尖產業發展的政策體系日趨完善,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在集成電路、醫藥健康、信息技術等高精尖產業領域的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推動產業鏈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為推動北京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供給。
據統計,“三城一區”中單位牽頭或參與完成的獎勵成果數量繼續提高,完成154項成果,占比72.6%,與2017年相比,又提高了6.4個百分點。
由清華大學朱煜教授主持完成的“納米運動精度光刻機超精密雙工件臺技術與應用”項目獲得一等獎,該成果突破了納米運動精度超精密光刻機雙工件臺系列關鍵技術,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二個掌握雙工件臺研制技術的國家,有力支撐國產高端光刻機研發及產品化,近三年實現直接經濟效益2.3億元,這一成果成為國產高端光刻機自主創新與戰略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推動我國集成電路制造裝備這一戰略產業的自主發展。
由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劉忠軍教授主持完成的“3D打印鈦合金骨科植入物的臨床應用與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獲一等獎,成果基于3D打印鈦合金技術, 開發了3D打印髖臼、脊柱等系列產品,是目前我國可以商業臨床應用的3D打印金屬植入產品,已在全國550家醫院推廣,樹立國產骨科高端植入物品牌,近三年實現直接經濟效益1.2億元,提升北京高端醫療器械產業的技術水平,帶動我國面向醫療領域的增材制造全產業鏈發展。
由北京神州綠盟信息安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劉業欣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網絡空間大規模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態勢感知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獲二等獎。該成果在新型綜合安全分析防護平臺核心技術上取得突破,研發了網絡空間大規模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態勢感知關鍵技術,應用于通信、電力、金融、交通、物流等行業近千家企業,近三年實現直接經濟效益5.3億元,為我國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態勢感知技術發展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有力推動我國信息安全行業的技術創新。
企業創新活躍 新業態顯活力
據統計,2018年由企業主持完成的獲獎成果達到87項,占比41%,再創新高。其中,越來越多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嶄露頭角,并展現出競爭力強、活力足、業態新等特點,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
由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和銀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完成的“遠距離步態識別系統研究與應用”項目獲二等獎,成果系統研究了步態識別的計算理論和技術方法,形成全球高精度的跨視角步態識別技術和大視頻容量的步態數據庫,并在北京轉化落地,孵化出步態識別商業化公司——銀河水滴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與三星、華為、騰訊、美的等公司合作,推動了人工智能在泛安防、智能家居、智能駕駛等領域的應用。
“治療腫瘤的醫用電子加速器(A45)裝備的研制與產業化”項目獲二等獎,這是由北京大基康明醫療設備有限公司完成的成果。其自主研發了高端放射治療設備——醫用電子加速器系統,已應用于北京、上海、廣州、濟南、西安、美國費城等國內外多家醫院的4000余例臨床驗證和治療,開拓了國內放射治療裝備產業的新領域。
由北京諾亦騰科技有限公司完成的“多功用人體動作捕捉技術的研發與應用”項目獲三等獎。該成果已累計服務于平昌冬奧“北京8分鐘”表演設計團隊、奧運會中國國家隊、央視春晚以及中外知名影視作品制作團隊等2000余家客戶。其形成一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低成本高精度動作追蹤及動作捕捉產品,應用于動畫特效制作、拍攝預演、運動訓練康復、虛擬現實等多個領域。
科技賦能民生 引領“智”市建設
科技創新不僅是經濟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人民群眾“獲得感”的重要源泉。2018年,一批科技創新成果與醫療健康、城市管理、環境保護等民生改善需求對接融合,在加強公共服務能力建設、支撐城市精細化管理、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形成良好的社會效應,使科技創新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新引擎。
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全自動運行軌道線路燕房線,是由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丁樹奎教授主持完成的“城市軌道交通自主化全自動運行系統關鍵技術及工程示范”項目,此次獲得一等獎。該成果研制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列車全自動運行技術體系和成套裝備,推動了城市交通向智能化、無人化方向發展,為建立高效、智能、便捷的的交通服務體系提供科技支撐。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王躍思研究員主持完成的“北京及周邊區域大氣復合污染形成機制及防控措施研究示范”項目獲一等獎,成果建立北京及周邊空氣質量監測預警網,實時獲取北京周邊區域關鍵污染物數據,與相關科研機構共享,對北京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防治政策的提出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為北京APEC會議、“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國家重大活動期間空氣質量的保障工作提供了科學建議。
由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張烜教授主持完成的“自身免疫病發病機制和診療關鍵技術的創研和應用”項目獲一等獎,成果對自身免疫病的發病機制和診療關鍵技術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從宏基因、分子、細胞和免疫影像等多維度、全鏈條建立自身免疫病診斷模型,并發展了自身免疫病治療的中國方案和技術,相關成果在全國30多個省、直轄市的數百家醫院推廣應用,顯著提升我國自身免疫病早期診斷和臨床治療水平。
匯聚中外英才 注入創新活力
近年來,隨著人才政策相繼落地實施,越來越多的國際人才、青年人才投身到北京科技創新工作中,形成開放創新的局面,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注入新的活力。
在2018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獲獎完成人中,共有16位外籍科學家,這些科技人才以國際化視野開拓了北京科技創新的新格局。
據統計,2018年獲獎完成人的平均年齡為44歲,40歲以下青年科技人才占比達45%;212項獲獎成果中,有80后、90后參與的成果達189項,占比89.2%。由此可見,青年科技人才已經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中堅力量。
據了解,2019年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會迎來重大改革。將首次設立人物獎,包括突出貢獻中關村獎、杰出青年中關村獎和國際合作中關村獎,涵蓋了對領軍人才、青年人才、外籍人才的獎勵。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