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網
2019-04-07 07:25:04
作者:鄧海建
“聽風聽雨過清明。”清明節來了,人間氣清景明,世間萬物皆顯。2006年,清明節被列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清明節正式成為我國法定假期之一。2500多年的歷史之間,清明節不僅是農耕社會里的美好節氣,更是喚醒中華傳統文化記憶的重要基因。
慎終追遠懷初心,思時之敬話清明。曾仕強老先生曾說:中國人信仰很多,但是中國人,所有的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的炎黃子孫,都有一個信仰,這個信仰就是祖宗信仰。尊天道、法先祖,敬天法祖的宗族傳統,彰顯的是磅礴的鄉土文化,是孝道,亦是傳承。掃墓也好,祭祀也罷,皆是因循著傳統的儀軌,在追思中感悟生命,在感恩中傳承責任。
這是家國情懷的傳統之節。山河已無恙,英雄請回家。今年4月1日,第六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及遺物,在韓國仁川舉行裝殮儀式。根據安排,4月3日,這一批志愿軍烈士遺骸由中國空軍專機接運回國。今天的清明節,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成為風尚,祖國和人民銘記住所有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桃花紅雨英雄血,碧海丹霞志士心。如果說新時代的清明節有什么不一樣,大概就是家國情懷更炙熱、家國夢想更奔騰。
這是民俗熱鬧的傳統之節。對于仲春暮春之交的清明,民間自古就有“女人清明男人年”的說法,清明并亦是承載歡樂與詩意的節日。“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男人玩足球,女人蕩秋千,孩子們放風箏,一家人各有各的忙乎、各有各的樂趣,在春風十里的野外,享受大自然的無邊春光。蟄伏一冬后,人們終得親近自然,踏青游玩不亦樂乎。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清明上河圖》,更是將北宋汴京清明節以歷史畫卷的形式定格在絹本之上,讓清明文化傳至大江南北,融入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傳統的清明是綠色的、而不是奢靡的?!兜茏右帯酚醒裕八?,葬之以禮,祭之以禮”。不過,孔子亦說:“喪,與其奢也,寧儉。”生養重于死葬,奢靡并非民風。掃墓添墳,不過一抔黃土。這種簡樸,流傳至今。法古開新的說法,大概便是文明生態、綠色出行、移風易俗,市民文明綠色安全祭掃。在綠色清明之下,凝聚家族、民族、國家的共同記憶。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眰鹘y文化中的清明節,是追憶、緬懷、感恩之節,是情感、理念、價值之所。它承載著的天地人之文化思想,浸潤著中華民族的生命,安頓著中華民族的靈魂。這種特殊的文化內涵和精神追求,是文化認同,更是文化自信。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的清明節,就像生生不息的春天一樣,有家有愛、見人見景,讓民族不老、讓夢想常青。(鄧海建)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