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05-05 17:10:05
新華社合肥5月5日電(記者水金辰 劉方強)62歲的劉云杰正在祁門紅茶生產車間里聞嗅剛剛用機械生產出的茶葉。
作為黃山市祁門紅茶非遺傳承人,劉云杰已經從一名茶葉生產的一線人員轉變成了機械茶品質的鑒定者。擁有三十七八年手工制茶經驗的他,通過鼻子一聞,即可判斷出茶葉好壞。“有煙味、高火味、青澀味或是其他異味,茶葉就會被降等。”劉云杰說。
祁門縣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西麓,處于世界公認的北緯30度黃金產茶帶。這里雨水充足,日照適度,獨特的地理環境使“祁紅世界有名”。全縣18萬人中有三分之二從事與茶葉有關的工作。
與綠茶不同,紅茶屬于發酵茶,在制作工序上比綠茶復雜得多。“一般分為初制和精制兩個環節,前者包括萎凋、揉捻、發酵、干燥四步,而后者則包括十三道工序。”劉云杰說,“十七道工序以前都是純手工制作,初制一天最多產七八斤,精制沒法在一天內完成,因此祁紅的產量低,價格高,喝到此茶并非易事。”
科技賦能、產學研相結合,讓祁門紅茶“飛入尋常百姓家”。2013年,安徽農業大學茶樹生物學與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與當地企業合作開發出了一套從初制到精制全流程的紅茶全自動生產線,實現了鮮葉不落地,操作全數控。
“起初還對機器茶持懷疑態度,擔心會不會破壞茶葉的品質。”劉云杰回憶說,“但第一批茶葉生產出來后,總體效果比較滿意。后來經過設備的多次微調和參數校準,現在機器已能夠滿足大批量生產祁紅的需求。我們這些‘老茶人’也轉向了品質鑒定和高端手工茶制作。”
一條生產線,一天實現鮮葉加工2萬多斤,精制紅茶產出1噸多。勞動力成本下降的同時,產品的標準化也得到了保證。據了解,目前,祁門縣已有5家企業增設了自動化、清潔化生產線。祁門縣祁紅產業發展局數據顯示,“祁紅”產量、產值均已超過歷史最好水平,年產紅茶5040噸,產值達10億元。
產值增加的背后還得益于科研人員對祁紅新品種的研發。清明前夕,新一年的紅茶鮮葉剛剛采摘,劉云杰等“老茶人”就開始忙著制作祁紅新品種“紅香螺”。這是安徽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前些年利用科技優勢,采用國家級茶樹良種與獨特加工工藝相結合的方式創制的新品種,“不僅需要揉捻,還需要搓成螺旋狀,出廠含水量更比一般的功夫紅茶要低1到1.5個百分點。”
“當時覺著這種新品種不太能適應市場,但沒想到市場反應很好。”劉云杰說,目前這種茶只選用新一年清明前的鮮葉制作加工,屬于高檔茶系列,附加值高。
面對當前的茶葉市場,劉云杰感慨道,“機器雖然實現了紅茶的量產,但它并未降低祁紅的加工制作技藝。作為祁紅非遺傳承人,我們也要應消費之變而創新祁紅新品種,做到時代在變而祁紅之名不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