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9-05-09 07:28:05
自45億年前地球誕生以來,它孕育過哪些動植物,發生過哪些氣候變化,曾有過哪些驚心動魄的演化進程?在數十億年后的今天,我們要想管中窺豹,了解地球自誕生以來的繽紛世界,巖礦化石便成為幾乎唯一的線索。
日前科技日報記者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了解到,經過幾代科學家、數百位標本資源數字化科研人員近20年的努力,全國最大地學標本資源共享平臺“國家巖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臺”已在該校建成。作為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一級平臺,其擁有具有科學價值的化石、礦物、巖石、礦石標本17.8萬余件實物和數據,穿越了地球40億年歷史,編著了一部記錄地球無數瞬間的“古今群石傳”。
比鉆石還珍貴的“地下財富”
地下礦石寶藏我們并不陌生,鉆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便是其中的代表。但在平臺項目組織實施者何明躍教授看來,它們的“珍貴”程度,遠不及巖礦化石資源整合的價值,“因為每一個巖礦化石之中都可能藏有破解地球謎團的密碼。”
無論是生物學、氣象學、地質學,還是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領域,巖礦化石是基礎科研的根基。過去,我國巖礦化石標本零散分布在高校、研究所、博物館,這為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從中探尋科研的“寶藏”帶來難度。
上個世紀90年代,在楊遵儀、郝詒純、王鴻禎、翟裕生、葉大年等院士的倡導下,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牽頭、原校長吳淦國教授、何明躍教授兩代負責人組織實施,首次從國家層面開展跨單位、跨部門的巖礦化石標本資源整合與數據庫建設工作,聯合中國地質博物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20余家我國重要巖礦化石保存單位,進行大范圍地學標本資源整合與共享。這也是我國首次系統性地將巖礦化石“摸清家底”。
團隊成員楊眉說,僅在化石標本領域,平臺已收集整理模式化石及典型化石群標本8.2萬件,云南澄江動物群、北京周口店及山頂洞古人類遺址、豫西華夏植物群、自貢恐龍動物群、河南汝陽盆地恐龍動物群等20多個古生物化石標本群落,均囊括其中。
所有標本都帶有二維碼
歷時20年的“國家巖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臺”的建設,也是我國最大規模的巖礦化石標本數字化過程。何明躍說,相比歐美國家的巖礦化石標本“實物為主、零星數字化”的整理方式,平臺在建設初期就在國內引入全面數字化的概念。
記者在平臺標本庫中看到,無論是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植物群、還是5.3億年早古生代前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時期,所有的化石標本在標注名稱、產地、提供者等信息之外,均附有二維碼標識。
“帶二維碼的標本標簽,可用電子設備通過掃碼直接讀取標本信息,大大提高標本的核對和管理工作效率。”團隊成員劉皓說,為提升數字化資源利用效率,平臺還整理出了古生物化石群專題、典型礦床專題、地學專題等9類模塊、150余個專題,擁有3000種系統礦物學的數據庫及查詢系統、3000余張巖礦化石精品圖片、30余套3D礦物精品及視頻。
通過資源整理,“世界上第一朵盛開的花”遼寧古果、“世界上第一只飛起的鳥”中華龍鳥、北京周口店古人類化石及云南澄江動物群化石標本等享譽世界的珍貴標本,都首次成為了數字化資源。目前,平臺日訪問量已達1萬以上,累積達3300余萬。
巖礦化石數字化標本“大家庭”
在中國地質大學逸夫實驗樓地下二層,開啟一排排沉重的轉盤式密集資料柜,近4萬件珍貴巖礦化石儲藏其中,它們有的來自著名院士,有的來自一線地學科研者,在漫長的數字化整理過程中,每一件標本均蘊含著科研工作者的艱辛付出。
團隊成員童雪云說,地礦化石標本數字化的常規流程,包括編號、原始數據記錄、鑒定、描述、拍照、數據錄入、標簽制作等,每個標本整理周期短則數日、長則數月,“而17.8萬余件實物和數據的浩瀚工作量難以統計。”
何明躍回憶說,作為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基礎科研大事,平臺的建設凝聚著我國幾代地質科學家的心血:年近九旬的楊關秀教授在病床上還不忘叮囑“華夏植物群化石標本一定要整理完成。這項工作整理完成了,我的心愿也了了!”
目前,隨著這項國內最大規模的巖礦化石標本數字化工作的完成,我國巖礦化石標本數字化水平也躋身全球前列。該平臺已研究制定巖礦化石描述標準52個、技術規程39個,出版了《礦物、巖石、礦石標本資源及礦床描述標準》《無脊椎動物化石標本資源描述標準》等,指導著全國標本資源保存單位進行巖礦化石標本資源分級分類整理、鑒定、描述、數字化。
“未來,將有更多的巖礦化石的數字化標本,進入我國乃至全球科研的‘大家庭’,成為世界科研的‘寶貴財富’。”何明躍說。(盛利)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