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19-05-12 11:21:05
手機已經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家長們應從“疏還是堵”這個問題直接跳到“如何疏導”上來
父母習慣以“豎”為主、以“橫”為輔的多屏生活;而子女則擁抱“豎屏小時代”——近日,第三屆網絡倫理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論壇上發布的《新媒體時代家庭媒介素養認知現狀調查報告》(簡稱《報告》)里有這樣一句話。
不久前,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發布的《95后手機使用心理與行為白皮書》,也研究了孩子們使用手機的情況。
數字化設備伴隨著他們的成長,網絡滲透到他們的娛樂、教育、生活、自我表達和社交等方方面面,對網絡有著天然的認同和接受度的本屆青少年,可以說是“數字原住民”,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移動一代”。
那么,本屆家長做好和“移動一代”打交道的準備了么?
北師大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于丹說,《報告》之所以把1077個初中生和他們的家長作為樣本,是因為小學生家長控制程度高,高中生高考任務重,正處青春期的初中生獨立意識正在蘇醒,希望通過調查發現孩子和家長的沖突有多少緣于新媒體的使用。
不出意外,《報告》指出,父母對新媒體的功能認知偏消極,而子女對新媒體的認知偏積極;家長的介入分積極性介入、消極性介入和共同使用三種,父母在子女新媒體使用過程中,限制性介入方式最多,共同使用方式最少。
但《報告》同時強調:在使用時長方面,數字化生存成為父母常態,而子女的媒介使用時間在可控范圍內;子女的新媒體素養與父母的積極性介入程度和互動密切度成正比,與父母的限制性介入成反比;父母的反哺接受行為與父母的積極介入行為呈顯著的正相關關系。
用大白話來說吧。首先,父母用手機電腦不比子女少,還可能更多;其次,家長越是限制和干預子女使用新媒體,起的效果就越差;再次,很多時候父母需要子女幫助使用新媒體,越是能接受孩子幫助的父母,越會在孩子使用新媒體時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
假如這樣對照自身,家長們,您真的做好準備了么?
更有意思的是,家長擔心新媒體使用帶來的風險,研究結果卻顯示,智能手機使用對青少年發展既有可能產生危害,也有潛在益處。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系教授雷靂說,一方面,智能手機上網時間確實和抑郁、焦慮之間有著微弱但總是出現的聯系,重度使用手機會導致青少年延遲滿足能力較低,也會讓使用者分心;另一方面,使用手機方式得當,可能會讓個人覺得更幸福,也會讓青少年的理解和共情能力更強,線上交流有可能讓青少年覺得比線下的交流更令人滿意和有意義。
打個比方,孩子在社交媒體上總是看到他人美好的生活,會覺得自己的生活很糟糕,也會因為網上的消極情緒影響自身的心情。但是,在社交媒體上發布內容、與他人互動,也能夠提高他們的主觀幸福感。一個動情的話題可能在現實世界中說不出口,在網絡世界卻可以溝通無礙。
雷靂說,“移動一代”使用手機的動機從強到弱依次是人際交往、刺激尋求、信息獲取、自我呈現與現實回避。
當人際交往已經成為孩子們使用智能手機的首要功能時,家長們還是從“疏還是堵”這個問題直接跳到“如何疏導”上來吧。
北師大新聞學院的方增泉教授說,家庭對青少年網絡素養影響頗大,家長最需要創造與孩子的平等對話與交流,成為孩子媒介生活的一部分,主動搭建起親子溝通的平臺和渠道,善于傾聽孩子對網絡行為的困惑,不是一味地批評,影響孩子的勝任感和自信心。
“手機已經不再是一個簡單的通訊工具,而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方式,有多少人睡覺醒來時第一件事情是拿手機,晚上睡著以后手機從手中滑落。”于丹說,手機對我們的陪伴已經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應該免役并賦能,讓青少年的新媒體素養提升在家庭中實現。
這種素養,從深度解讀到批判質疑、獨立思考能力、辨別真偽能力,一直到自控能力和信息反哺能力,離不開對孩子的尊重,離不開高質量的陪伴和互動,離不開真正給孩子賦權和賦能。
解決問題,唯有耐心,和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