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方日報
2019-05-13 14:27:05
“5·12國際護士節”傾聽“白衣天使”的故事
ICU里的生命拉鋸戰:她們與死神搏斗
佛山市一醫院ICU病房,“白衣天使”全心全意地為病患進行護理。
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2床病人血氧太低了!”
“6床病人血壓測不出來!”
“3床病人心跳停了,立即心肺復蘇!”
ICU(重癥監護室)里每天都上演著與死神的生死搏斗,每一次爭分奪秒都是為了給患者爭取更大的生機。
這里,因為沒有喧鬧聲,設備、儀器工作時的“滴滴噠噠”響聲顯得格外清晰,她們很執著、很堅強,每天直面生死,為生命續航;她們也很平凡、很簡單,當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來時,她們往往會控制不住情緒,淚流滿面。5月12日,在第108個“國際護士節”來臨之際,記者帶您走進佛山部分醫院的ICU,傾聽“白衣天使”們在一線的故事。
為生命護航:
一名早產嬰兒的59個日日夜夜
體重不到2斤,身體僅有成年人的手掌大,胳膊只有成人手指粗細,血管透明細如發絲……兩年來,佛山市第二人民醫院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ICU)主管護師周坤先已經參與救治、照料過20多名這樣的超低體重早產寶寶。
對于在NICU住了59天、上個月剛健康出院的小伊(化名),周坤先依然記憶猶新。2019年春節前夕,當家家戶戶沉浸在過節的喜悅中時,新生兒科醫護人員突然接到產科打來的緊急電話——一名僅28周的早產兒要出生了。“小伊出生時體重只有950克,全身發紺、呼吸微弱、心跳微弱、生命隨時可能會戛然而止。”周坤先說。
準備暖箱、監護儀、呼吸機、一系列搶救藥品和儀器……一支救治團隊迅速組成,第一時間趕到手術室,待寶寶出生后立即展開全力搶救。經過一系列的搶救,小伊心臟跳動慢慢加快、慢慢加強,皮膚顏色也開始轉紅,終于生命體征平穩了。
眾所周知,正常嬰兒出生應是懷孕37—40周,體重2.5千克以上。而超低體重早產兒胎齡在28周以下、體重1000克以下。早產兒由于多臟器發育的不完全,出生后就面臨呼吸窘迫、呼吸衰竭、喂養困難、免疫屏障弱易感染、顱內出血和腦病發生率高、并發癥風險高等風險。
“超低出生體重兒,經過搶救實現生命體征穩定后,依然面臨存活率很低的情況,后續還要面臨呼吸關、喂養關、黃疸關、感染關等多重考驗。”周坤先說:“每一關都要求我們醫護人員認真對待。”
插管上呼吸機、肺表面活性物質氣管內注入、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抗感染、靜脈營養、PICC置管、輸注紅細胞……小伊每做的一項治療或檢查,醫護人員都需要再三權衡利弊。
“對于早產寶寶,生命體征穩定后,我們希望能盡早開展新生兒‘袋鼠式護理’輔助治療。”周坤先說:“區別于以往的新生兒監護治療,我們希望媽媽、爸爸能參與到護理過程中來。‘袋鼠式護理’是被國際衛生組織確認為目前最佳的早產兒護理模式之一。能促進早產寶寶生命體征的平穩和神經系統發育,減少并發癥。”
出院時,小伊的體重已經從950克增長到2370克。59個日日夜夜里,其實更多時候是護士們細致的護理。
做有溫度的護理:
ICU里的“刻意安排”
“給寶寶們喂奶、換尿片,每樣我們都要照料。”周坤先說。
ICU實行的是24小時無陪護制度,這就意味著患者的一切護理都要由護士來完成,為患者做生活護理,包括口腔護理、擦浴、翻身、更換衣物、整理床單,這些工作非常繁瑣,也讓護士們很忙碌。
對此,佛山市婦幼保健院重癥監護室護士羅美華深有感觸。5月10日上午10點,剛剛參加完一場重癥肺炎搶救的羅美華,緊接著就開始另一項工作——動態監測患者生命體征。而在此之前的兩個小時里,她已完成了對兩名患者的護理。
“我們這里很多是肺部感染患者。”羅美華說,肺部感染嚴重的患者無法自主排痰時,除了用體外排痰儀幫助排痰外,還需要通過手動拍背,幫助痰液引流。懷孕32周的她,仍挺著孕肚堅持每天幫病人拍背、吸痰,兩項護理的時間都要花費1個小時左右,加班加點在日常工作中很普遍。
有時還視患者的情況做“俯臥位通氣”,這項護理工作量很大,要在確保患者身上各個插管安全的情況下,將仰臥的病人翻轉至俯臥,常常要六七名護士合力才能完成。十分費力。“別看ICU里大多數都是女護士,可我們力氣都很大。”佛山市中醫院重癥監護室羅艷霞說“不久前就有一名體重200多斤的患者,因為車禍造成骨盆粉碎性骨折,合并腸道、腎臟等損失,完全移動不了,我們就6個人一起抬。”
怎樣護理才能讓病人更舒適?ICU里的護士們不斷在思索這個問題。
大便失禁患者常常遭受失禁性皮炎的折磨,需要護理人員不停幫忙擦拭臀部,次數多了,皮膚可能糜爛,增加病人的痛苦。羅美華巧思妙想,制作了一款稀便引流器,既預防了失禁性皮炎的發生,又減輕了護士工作量。
同樣的巧思妙想發生在佛山市中醫院的ICU里。
羅艷霞說,上個月護理過一名重度脊柱畸型術后患者。醫生為其實施矯正手術后,由于手術的特殊性,醫生的叮囑是患者術后不能翻身、不能移動。
“30歲的年輕小伙,整個身體蜷縮成一團。術后因為打了內固定,所以只能右側躺,不能翻身,否則擔心會移位。”羅艷霞說,“然而,如果長時間不翻身,右側肩、髖骨、右膝蓋外側等部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容易發生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進而會導致局部組織潰爛壞死,就是出現壓瘡。”
為了減少壓瘡的發生,一般兩小時左右護士會為患者翻一次身。怎樣才能避免這名特殊的患者出現壓瘡?羅艷霞和她的同事們專門設計了一個方案:在患者大腿部位和胸腔部位墊兩條被單。每隔2小時,由四五名護士把單子抬起來,讓患者懸空。“這樣,既不讓他移動位置,又實現了讓他血液循環,再配合一些藥油擦傷,確實避免了壓瘡發生。”
羅艷霞說,這樣的“小發明”還體現在ICU用的搶救車上。“搶救車是我們特制的,上面有顫儀、插管箱、藥物等等,只要搶救車一到位,搶救所需的所有物品都到齊了。在遇到緊急搶救時就不用臨時慌慌張張地準備物品。”羅艷霞說:“這大大節約了時間、提高了搶救的效率。”
心細如發:
0.5毫米直徑的血管也能打針
據了解,ICU收治的危重患者救治難度大,建立良好的靜脈通路對危重患者的生命支持、營養支持等治療非常重要。
“早產兒的血管細得跟頭發絲一樣,有時血管最大的直徑只有0.5毫米。”周坤先說:“治療需要,我們必須找到血管進行注射。有時,還要用上PICC(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管,PICC管要從寶寶的手臂位置送到心臟的位置。這對護士是極大的挑戰。”
注射難同樣發生在成年人身上。“不少進入ICU的患者呈現休克狀態,血管塌陷,基本找不到血管,因此,注射的難度很大。有時,甚至三四個護士一起來找血管打針。”羅美華說。
ICU的病床兩邊布滿了各類儀器。這些設備從不同方面反映患者的生命體征信息,也是保障他們維持生命的重要依據。羅美華說,作為護士,不但要有“火眼金睛”,還要有“順風耳”。
“我們要隨時監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從患者細微的變化中找到蛛絲馬跡。同時,也要‘耳聽八方’。在ICU工作了6年,我對各種儀器的響聲特別敏感。”
“寶寶哪怕輕微的移動我們都要關注。以呼吸為例,正常的寶寶會自主呼吸,而超低體重早產寶寶由于呼吸系統發育不完善,經常會發生呼吸暫停的現象。頻繁時甚至1小時發生一次,我們必須密切監護及時處理。”周坤先說:“如果不及時發現有可能導致嬰兒大腦缺氧損傷,甚至死亡。”
“對待這樣的寶寶,我們總是要特別細心。有時候,寶寶睡覺過程中頭部移動、姿勢不好都有可能導致呼吸受阻。”周坤先說:“除了部分寶寶需要用藥外,其實,大多數寶寶發生呼吸暫停處理并不復雜,只有輕輕撫摸一下寶寶的背部,讓他受到刺激就能緩解了。關鍵是要足夠細心及時發現。”
見過人間酸甜苦辣:
有一種堅守,叫不忘初心
雖然見過許多生死離別的場面,在ICU工作了13年的羅艷霞仍然會經常落淚。“每次看到家屬來見患者最后一面時,我都會忍不住跟家屬一起落淚。”羅艷霞說。回憶起8年前她參與搶救的一個女孩婷婷(化名),羅艷霞至今還會流淚。
當時婷婷只有16歲,因感冒引起了病毒心肌炎。羅艷霞回憶說,當天她上夜班,凌晨2時多正巧在婷婷床邊上工作。她發現婷婷心跳呼吸驟停,于是立即展開搶救。在醫護人員的努力下,5分鐘就把婷婷救治過來了。然而,20分鐘后,婷婷發生了室顫。“大家立即按壓施救。我們幾名護士輪流按壓了1個多小時,看著那么年輕的生命誰都不愿意放棄。”然而,最終婷婷的生命還是永遠定格在了16歲。“在這里,你能看到太多大家為搶救生命不放棄的職業堅守。”羅艷霞說。
羅艷霞說,ICU的工作真的很忙很累,“但是,每次整個團隊齊心協力把患者搶救過來后,看到患者好轉,從病區轉出去時,我們都特別有成就感。”
從剛開始的緊張生疏,到如今的從容嫻熟,ICU的護士們說,因為這份職業給予了自己莫大的責任感和成就感,所以選擇了堅守。
“這里常用的儀器有十幾種,比如呼吸機、除顫儀、血透機等,在別的科室都是很少見的。我們不但要反應敏捷還要熟悉各種高精尖儀器的操作。”羅美華說:“剛到ICU時,輪到夜班前一天會緊張得睡不著。”但即使工作中有種種酸甜苦辣,可是,當看到患者病情好轉時,她覺得一切付出都是有價值的。
從事護理工作已經有29年的周坤先說:“去年‘六一’,新生兒科舉辦了一次活動,曾經在市二醫院新生兒科住院的早產寶寶再次回到醫院,一起過節。見到曾經護理過的早產寶寶都長得白白壯壯,我無比開心,看著這些活潑可愛的孩子,會覺得一切都值得。”
●南方日報記者 夏小荔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