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2019-05-15 13:51:05
年出入境旅客數約8200多萬人次,日均23萬人次——
從“打蛇餅”到“秒通關”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陽騰
旅客為羅湖口岸邊檢民警點贊。楊子恒攝
深港跨境學童“電子標簽”驗放模式,極大方便了跨境學童通關。 何潔其攝
2019年3月份,民警在羅湖口岸巡邏。楊子恒攝
4月23日,一個普通工作日的上午,在深圳羅湖口岸寬敞明亮的出境大廳,川流不息的旅客正快速、有序地通過檢查,前往香港旅游購物、探親訪友,抑或是經由香港前往其他地方。密集的人流并未使通關等候區排起長龍。只需幾秒,人們通過簡單的刷卡、按指模、核對面部信息,就可自助通關。口岸的海關、邊檢工作人員也有條不紊地履行著各自查驗職責。這里是全世界最繁忙的陸路口岸之一,也是昔日中國唯一通往海外的“南大門”。
羅湖口岸位于深圳羅湖區商業中心區南側,與香港新界僅一河之隔,被譽為連接香港與內地的“第一口岸”。1950年7月1日,經中央批準,羅湖口岸正式成為國家對外開放口岸。從此,羅湖口岸成為連接“外部世界”的“國門”,承擔起對外交往、對外聯系的重要使命。此后的近70年間,羅湖口岸不僅見證了深圳河兩岸的風雨滄桑,也見證了改革開放的浪潮與中國經濟社會快速崛起的歷史進程。
百年滄桑羅湖橋
羅湖口岸因羅湖橋而建,前身為九龍海關。
據深圳市口岸辦公室高鐵處副調研員侯永軍介紹,羅湖口岸作為中國最早設立開放的口岸之一,是外商、外資、海外華僑進出內地的主要口岸之一。羅湖口岸開放后,華羅庚、鄧稼先、郭永懷、李四光、錢三強等數十位國際知名科學家和各界知名人士通過羅湖橋回到了祖國懷抱。
上世紀60年代,羅湖口岸年均旅客流量達80多萬人次。1962年新建的羅湖口岸出入境旅客檢查樓正式啟用。
1962年3月20日,為了保障香港的供應,開辦了從湖北江岸、上海新龍華、河南鄭州北始發的751、753、755次三趟列車。“三趟列車”每天滿載著豬、牛、羊等鮮活商品,經過羅湖口岸運抵香港。
1978年后,中國揭開了改革開放新篇章。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設立,羅湖口岸旅客通關量逐年大幅增長。為支持特區經濟發展,口岸各相關部門大力推行改革,以提高進出旅客及貨物的通關效率。
1986年6月14日,羅湖口岸聯檢大樓竣工啟用,并沿用至今。聯檢大樓主樓高12層,南北附樓各3層,通過全封閉雙層人行橋——羅湖橋與香港相連,設計流量為每天8萬人次,預計年通過流量為2800多萬人次。
2003年,由于防洪標準過低,已有百年歷史的羅湖橋完成了使命,被分段拆除,并當作文物復建于香港新界。新建的鐵路橋寬40米,臥伏在深圳河上,運送人員和物資的火車仍然每天穿行于兩地之間。
如今,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力度不斷加大、個人游政策逐步放開,經羅湖口岸出入境人員日益增多。統計顯示,近年來每年查驗出入境旅客數量約8200多萬人次,日均23萬人次,接近當時設計通關流量的3倍。自口岸開通以來,已超過20億人次經羅湖口岸出入境。
一條“情廊”兩地情
在20世紀80年代,隨著深港兩地通關逐步放開,往來人員日益增多,從羅湖火車站到羅湖口岸1號門之間的長廊中,各類人群集聚在此,有的是販賣各類物資的小商販,有的正焦急等待著親人、妻兒、丈夫從香港過關歸來。“那時,我們把這條走廊叫‘情廊’,也叫‘望夫臺’。”羅湖口岸管理處張興武告訴記者。
為什么叫“情廊”?張興武解釋稱,“因為經常能看到在這里焦急等待丈夫回來的女子。三五群人在這里激動地張開雙臂擁抱著、哭泣著,訴說著多年不見的相思情。”那時,經常能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拖著巨大行李袋的人過關抵達深圳后,奔向“情廊”中焦急等待的親人,熱烈擁抱,甚至跪倒在地放聲痛哭。那一跪,是他們分離數年的再次團圓,是歷經千難萬阻始終割舍不斷的兩地情。
“當時‘情廊’兩邊的一大特色,就是有很多小商販搬著一把椅子守在廊道兩側,椅子上擺放著一部電話機。”據羅湖口岸管理處副主任陳永福回憶,這是因為當時通訊十分不方便,過關回來的人們,為了能及時聯系上內地親人,必須找公共電話聯系。當時,商販中曾流傳著“一部電話機,一天幾千塊”的生意經。對此,羅湖口岸管理處隨后聯系深大電話公司,申請了20部公用電話,以此解決通訊難的問題。
這條“情廊”是海外游子回家的通道,也見證著深港兩城經濟社會的發展變遷。陳永福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在“情廊”中,小商販們販賣的物品以香煙和季節性食品、水果等居多。當時,由于國內物資還相對匱乏,從香港回來的人們常常會大包小包裝著各類舊衣服、舊家電,帶給內地親朋。其中,因為深圳天氣炎熱,從香港帶過來最多的就是舊電風扇,同時前往香港的旅客則多數都帶著各地土特產。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口岸旅客的增加,行李物品等也發生了深刻變化。”1982年便來到羅湖邊檢站六隊工作的四級高級警長吳燕霞感受頗深。去年大年三十晚上,正值晚班的她看到一位多年往返羅湖口岸的香港旅客準備出境返港。“我當時好奇,為什么這么晚他還沒有回家。那位旅客說,他家里沒牙膏了,過來深圳買牙膏。”
吳燕霞回憶說:“從前都是內地居民去香港買日用品,現在越來越多的港澳旅客帶著國產食物、衣服、電子產品等出境返港返澳。這幾年,我還看到香港旅客帶著液晶電視、無人機等智能電子產品返港。這讓我充分感受到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變化。之前通關人員以香港人和深圳周邊地區廣東籍旅客為主,通關的外國人較少。現在,國內居民出境旅游經商和從事其他職業的人員也越來越多,到中國來投資經商辦廠的外國人也更多了。這些無不折射出深港兩地發展的巨大變遷,以及兩地經濟社會文化的加速融合。”
隨著羅湖口岸建設不斷推進,曾經的“情廊”也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寬闊的廣場、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以及商品琳瑯滿目的羅湖商業城。
通關效率大提升
“打蛇餅”是老羅湖口岸人回憶往昔時常常提到的一個詞。所謂“打蛇餅”是指當時由于通關人數過多受通關條件所限,時常發生通關擁堵,不得不以蛇形盤繞式的排隊方式維持口岸通關秩序。
“那時候,通關條件不如現在便利,口岸出境大廳里人山人海,隊伍都是‘打蛇餅’。部分旅客常因為排隊時間過長而不能及時通關。”羅湖口岸管理處老員工黃思華告訴記者。1992年一天深夜,黃思華看到一名女子抱著孩子在口岸大樓前哭泣。他走上前詢問得知,母子倆原本打算去香港與丈夫團聚。然而,由于當天過關人數眾多,她們沒有趕上通關,錢包又被偷了,身無分文。黃思華隨即掏出了100元,讓她們在夜晚能找一個安身之處。
羅湖口岸管理處保安大隊隊長蘇雙紅對“打蛇餅”也記憶猶新:1998年,香港回歸后的首個清明節,由于回鄉祭拜人員激增,他們不得不手拉手組成一道道人墻以此維持秩序。由于人數過多,甚至出現排隊6個小時仍通不了關的情況。當時人群擁擠,出境大廳里空氣也渾濁不堪,令人十分難受。
如今,羅湖口岸從建成時預計年客流量為2800萬人次至2018年增長到了8000多萬人次。面對如此巨大的客流量,如何才能有效提高通關驗放效率?
電子信息化設備的應用是解決通關難的重要手段之一。羅湖邊檢站七隊一級警長符積軍告訴記者,早期的邊檢系統在查驗時,只能依賴手工錄入資料。當時每一個檢查臺都需要安排兩名邊檢人員,一位負責資料錄入,一位負責查驗證件和通關人員。現在隨著科技化手段的應用,不論是邊檢查驗設備還是旅客證件都不斷更新,實現了智能化。“在查驗中,只需通過電子掃描即可錄入旅客全部資料,最快時一分鐘能查驗12人。”
據羅湖邊檢站政委朱江介紹,羅湖口岸在提升通關效率方面曾創下了多個全國第一。1986年,羅湖口岸聯檢大樓建成,首次采用了出入境分層驗放;1988年,我國第一套邊防檢查計算機查驗系統在羅湖口岸港澳旅客檢查通道啟用;2005年,羅湖口岸在全國率先啟用港澳居民自助通道查驗,于2007年開通內地居民自助通道查驗,于2017年開通“L簽”團隊旅客自助通道查驗。
目前,羅湖口岸四個樓層均安裝了自助查驗通道,已經擁有112條自助查驗通道,使用自助通道通關的人數占旅客出入境人數的70%左右,旅客10秒以內可以完成自助查驗。至今年9月份,所有本式通行證都會到期換發為卡式電子往來港澳通行證,將全部使用自助查驗通道。同時,口岸還常態化設置了“中國公民專用通道”,以保障中國公民出入境通關排隊不超過30分鐘。
“每天從羅湖口岸出入境的旅客,有20%是60歲以上的老人。”朱江進一步指出,為了確保他們安全便捷通關,羅湖口岸邊檢設置老年人專享的特別通道。為解決口岸瞬時性客流高峰問題,羅湖口岸還在全國首創實施了藍色提示線、高峰疏導線“雙線”提示并加開通道措施。為方便往返于深港兩地跨境學童通關,羅湖口岸邊檢采取“電子標簽”驗放模式,把學童正常查驗程序所需時間從5秒至10秒縮減到3秒左右。
口岸邁向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至今,70年風云變幻。我國已徹底擺脫了發展落后的局面,不論是經濟社會還是科技創新都實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5G等前沿科技領域已實現從跟跑、并跑乃至領跑的嶄新發展局面。羅湖口岸也已從舊中國百年屈辱的歷史中走出,邁向了現代化智慧口岸建設的全新道路。
今年2月份發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提升粵港澳口岸通關能力和通關便利化水平,促進人員、物資高效便捷流動。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辦公室主任、黨組書記王守睿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涉及港澳,口岸是重中之重,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往往是開放倒逼改革,口岸處于開放的前沿。為此,深圳市口岸辦提出了“十大行動”40項舉措,包括擴容升級行動、標桿打造行動、加速提效行動、營商優化行動、產業助推行動、融合聯通行動、和諧暢通行動、平安守護行動、專業引領行動等。
“口岸的發展體現了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侯永軍告訴記者,目前羅湖口岸正在制作口岸全面改造提升的相關建設規劃,推行智慧口岸建設、全面通關提速,實現人流的自助往來,推進口岸快速安全便捷的建設,未來羅湖口岸將打造為深港交流的重要樞紐,全面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一直以來,推動科技化、信息化建設是羅湖海關的工作重點。據羅湖海關辦公室副主任曾湫捷介紹,1980年,羅湖海關設立“應稅通道”與“免稅通道”,旅客可根據行李物品是否需要完稅的情況,自行選擇通道過關,提高了旅客的通關效率。1986年,設立“紅色通道”和“綠色通道”,驗放速度有了進一步提高,逐步向國際慣例靠攏。1993年,開始實施大通道敞開式監管方式,將原有九條通道改為寬敞的三條通道,其中兩條為“無申報通道”,一條為“申報通道”。1996年,羅湖海關啟用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實現了對旅檢現場作業即時視頻監控。不僅拓寬了各類監管信息來源渠道,更拓展了海關監管空間。這一連串的改革大大地提高了深港兩地旅客的通關效率。
曾湫捷表示,新時代以來,羅湖海關聚焦“科技興關”,以建設智慧旅檢為契機,充分發揮科技引領作用,以“科技+協同”理念,打造新型監管模式的部署,通過人臉識別、智能快辦系統、旅檢多功能自助終端等開發應用,持續提升旅客監管和服務效能。
站在羅湖口岸聯檢大樓天臺遠眺,崛起的“鋼鐵森林”是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的縮影,羅湖口岸的百年變遷是我國從封閉到全面對外開放的見證,每天來往羅湖口岸的人們是我國社會變遷的親歷者。羅湖口岸中的“一進一出”,也正是我國經濟騰飛與科技創新從“引進來”到“走出去”的實際體現。
楊陽騰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