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青年報
2019-06-03 08:18:06
原標題:黃樓院長城現明清時期“牛腿炮”
民間學者踏勘抗戰遺跡 希望盡早移交給文物部門
火炮炮口直徑12厘米、內口徑7厘米
在黃樓院長城附近的密林中,楊國慶先生發現的火炮
鐵炮底部陰刻“中”字,疑似制炮機構或配屬機構代號
“1米多長的炮筒,重將近200斤……”近日,在昌平區黃樓院長城附近,南口抗戰紀念館館長楊國慶先生發現一門明清時期的火炮,別稱牛腿炮。楊國慶希望,能將這門鐵炮移交給昌平區文物管理所,豐富長城文化帶的實物遺存。
學者在長城附近踏勘
發現疑似明代火炮
黃樓院長城,位于北京市昌平區,距離天安門直線距離約50公里。從2005年至今,楊國慶80多次登上黃樓院長城附近的山脊,尋找戰爭留下的遺骸。1937年8月,中國軍隊曾在黃樓院頑強阻擊侵華日軍,這里因此成為南口戰役中雙方傷亡都比較慘重的戰區之一。楊國慶近日在黃樓院段長城附近的山林里踏查,發現一件金屬物邊沿微微露出地面,懷疑這里可能有戰爭遺存,于是進行了簡單的清理,一門火炮慢慢浮現出來。
這門火炮體形瘦長,周身被銹蝕覆蓋,初步判斷為鑄鐵一體鑄造,但并未發現鑄痕,其質地堅硬敦厚,重將近100公斤,兩名男子勉強能將其抬動。經測量,鐵炮總長105.5厘米,炮口直徑12厘米、內口徑7厘米,圓筒形前炮管長57厘米,向下逐漸展寬、后又收窄“形似竹節”,底座直徑19厘米。
在炮筒外,楊國慶并未找到銘文,以及點火的火門,但在炮筒平底發現了一枚陰刻的“中”字。
楊國慶判斷,黃樓院長城建造于明代,這門火炮過去很可能架在長城上,用以防御關外游牧部落入侵,但隨著長城的軍事用途逐漸削弱,火炮也隨之廢棄。發現火炮的地點,位于關內方向一側,距離長城城墻3-5米遠。
楊國慶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他希望能將鐵炮移交給當地文物部門。但下山的羊腸小路崎嶇陡險,鐵炮又比較笨重,56歲的老楊將鐵炮臨時埋藏在人跡罕至的山林里,待有合適時機配合文物部門接收。北青報記者已致電昌平區文物管理所,將此事告知相關工作人員。
該火炮出自明清時期
別名“牛腿炮”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張建博士,著有《火器與清朝內陸亞洲邊疆之形成》等論文。通過圖片,張建博士判斷,黃樓院長城發現的這門火炮,在明清時期稱為“涌珠炮”、“威遠炮”或“牛腿炮”,具備早期火炮的特征。這類火炮在明代比較常見,并沿用至清代,但在炮管上并未發現銘文,因此其準確的制造年份還有待考證。
張建博士觀察認為,這門炮的造型樸拙,存在一定程度的銹蝕,藥室上的火門可能已被銹死。在實際造作中,士兵先向炮膛內填充粉末狀的火藥,并用木制工具將火藥壓實,再從炮口塞進鐵或鉛質炮彈,隨后通過火門點火發射。而就火炮底部的“中”字,張建博士判斷,中字存在兩種可能,一是制造機構賦予鐵炮的編號,二是其配屬單位的代號。
火炮系明代重武器
昌平區多有遺存
劉旭教授(已故)所著《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記載,自公元14世紀中期明王朝建立,北方長期受到游牧部落的騷擾,明代的火藥、火器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我國火藥火器史上的鼎盛時期。清入主中原后,統治者為鞏固政權,發動了一系列討伐戰爭,皆依賴火器,火器得以繼續發展。
但在嘉慶朝以后,清王朝政治日益腐敗,經濟逐步衰退,火器制造業也隨之衰落。19世紀末20世紀初,我國古代火器便被近現代槍炮取代,退出了戰爭歷史舞臺。《圖文長城》作者李少文先生向北青報記者介紹說,火炮荒廢后,很多被民眾抬走回爐。除一些開放景區,如今在其它長城已很難見到鐵炮的身影。(記者崔毅飛)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