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9-06-05 13:14:06
謝華安院士: 稻田里的“守望者”
本報記者 謝開飛 通訊員 胡海明
愛國情 奮斗者
6月初,位于福建沙縣、尤溪、建陽等地的育種基地試驗田內,一大批來自三亞福建南繁基地新培育的最新水稻品種和幾千份育種材料正在插秧。這些種子凝聚著中國科學院院士、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謝華安研究員及其團隊的心血。
在那片“稻可三熟、菜滿四季”的土地上,78歲高齡的謝華安院士自80年代以來,每年12月到次年5月間,都會帶領他的育種團隊像候鳥一樣從福建準時抵達,“有時買不到坐票,在火車上一站就是40多個小時;春節回不了福建,年初一吃完早飯就去‘守田’”。
炙熱的海風和強烈的紫外線,在他的臉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跡。記者眼前這個黝黑的老人,挽著褲腿、戴著斗笠,經常被誤認為是農民。“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水稻畝產只有100多公斤,根本無法滿足全國人民的口糧。當年農業科技人員就是抱著讓全國人民吃飽飯的使命感來到三亞。”謝華安笑著說。
上個世紀80年代,被世界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20世紀世界農業的偉大創舉的雜交水稻正處在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當時,福建西、北和東部的5地市雜交稻種植面積比1979年銳減一半多,湖南、江西、浙江等省稻瘟病重發區雜交稻種植面積也是直線下滑,四川省許多地方的雜交稻種子甚至被封存。
“稻瘟病被稱為水稻中的瘟疫,每年因此損失的水稻足以養活6000萬人口,此前培育的雜交稻,一旦遇嚴重的稻瘟病,常常顆粒無收。”困難沒有嚇退謝華安,他堅定了自己的育種目標——首選抗稻瘟病的優良株系。
在早前問世的高抗病性父本“明恢63”的基礎上,謝華安考慮為其“做媒”,選擇配對母本不育系。彼時,他又陷入了苦惱:選育組合就像是“大海撈針”。于是,為了好中選優,他將繁育數量增加了1倍,反復進行組合試驗和篩選。
終于,在數百個母本中,他選擇了生育期、抗性、豐產性、配合力等都較為成熟的不育系“珍汕97A”與“明恢63”配組。1981年,這對經謝華安心血澆灌的綠色生命,成功育成了能夠克服第一代雜交水稻不抗稻瘟病致命缺陷的良種——“汕優63”。
“汕優63”制種時,為了減少包穗,謝華安和他的團隊經常上午8點下田趕露水,到了晚上9點還在田里打藥,關鍵時候,他們還輪班徹夜守在試驗田。妻子和孩子生病都沒有流淚的謝華安,手捧著金燦燦的“汕優63”,卻流下了激動而幸福的淚水。
而后,“汕優63”以其強大的優勢——抗瘟性強、豐產、米質優和適應性廣,迅速得到南方稻區農民青睞。從1986年到2001年,“汕優63”連續16年種植面積穩居全國雜交水稻第一,種植區域遍布全國16個水稻主產省,最大年推廣面積超過1億畝。東南亞一些國家引進并大面積種植后,感嘆其增產效果、增加效益之顯著,譽之為“東方神稻”。
“如果沒有‘汕優63’,中國雜交水稻的歷史可能被改寫。”業內專家如是評價。
2018年4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過程中,囑托袁隆平、謝華安等科技工作者:要下決心把我國種業搞上去,抓緊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從源頭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謝華安對此牢記于心。
“品種一旦應用于生產就會退化,要不斷篩選更新,‘汕優63’已經逐步退出了歷史的‘舞臺’,新時代的農業科研要邁上新水平,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謝華安說。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