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9-06-22 07:39:06
完勝地震波速度 搶出黃金逃生時間
地震預警為中國減災爭分奪秒
地震預警示意圖。
中國地震局官網
地震預警APP科普界面。
地震預警APP關于預警策略說明。
地震預警信息在抗震減災中的應用。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四川省宜賓市近日遭遇的震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災情就是命令,各方力量立刻行動起來,投身抗震救災。截至6月19日16時,災區供電和通訊基本恢復,搜救工作仍在緊張進行。
連日來,人們在密切關注抗震救災進展的同時,也注意到在本次震災中聲名遠播的地震預警技術。通過媒體中廣泛傳播的相關圖片和音視頻,很多人第一次直觀感受到這一技術在抗震減災中的重大價值。
近年來,特別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來,中國有關方面著力打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地震預警系統,盡最大可能為震災地區民眾爭取寶貴的逃生時間,打開生命“綠色”通道。
預警減災大顯身手
“這個預警真的特別準,倒數結束后,就立刻感到搖晃。”
“厲害了!關鍵時候,這個真的能救命!”
“大半夜突然響起倒計時,還以為是樓下的小龍蝦店在喊排隊客人的號碼呢。”
親歷6月17日晚地震預警和震災的網民,在社交媒體上紛紛留言,寫下自己當時對地震預警信息的見聞和感受。彼時,正在播出節目的電視突然屏幕上彈出地震預警信息,社區的高音喇叭突然響起,開始對地震波到達本地的倒計時讀秒。一些下載了地震預警APP的網民,從手機等各類終端同步收到地震預警信息。大家根據經驗和預報的所在區域受影響程度,迅速做出應急反應:有的拔腿就跑,飛奔向空曠地帶;有的躲到墻體支撐相對牢固的空間躲避;有的并沒有躲避,而是從容地拿起手機拍攝或者錄下讓其頗感新鮮的地震預警信息,在社交媒體上的朋友分享。
通過媒體上發布的地震預警信息,很多人知道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這是預警信息的發布機構之一,該所聯合相關部門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成功預警本次地震,并通過高音廣播、電視、手機、專用終端等向一些地方發出地震警報。
距震中50多公里的宜賓市,預警時間10秒,預估烈度5.2度;距震中80公里的瀘州市,預警時間18秒,預估烈度4.6度;距震中110公里的自貢市,預警時間27秒,預估烈度4.1度;距震中120多公里的畢節市,預警時間31秒,預估烈度4.0度。
過去10多年間,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相關部門聯合打造地震預警網。目前,該網已延伸至全國,覆蓋220萬平方公里和90%的震區人口,成為全球面積最大的地震預警網絡,并多次接受實戰檢驗,成功預警四川雅安蘆山7級地震、四川九寨溝7級地震、云南魯甸6.5級地震等50多次破壞性地震。
科學高效贏得外國點贊
此次宜賓震災和中國開發的地震預警技術引起了外國媒體的高度關注。法新社在6月18日的報道中指出,在地震來襲前1分鐘,成都的早期預警系統便已啟動,稱贊中國是繼墨西哥、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個實現了地震預警的國家。對地震預警的價值,該報道援引了中國媒體廣泛使用的一個說法:如果能在地震發生前3秒發出預警,傷亡人數可減少14%。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較早就關注到中國地震預警能力建設。在今年初的一篇題為《中國將建世界最大的地震預警系統》的文章中,該通訊社援引中國一家電視臺的報道表示,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計劃在2022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先進之一的地震預警系統,它會讓其它國家艷羨不已。項目參與者稱,現在專家正在全國各地安裝1.5萬個傳感器,它們將被連入統一網絡。在出現地震情況后,傳感器會立即向控制中心發送電脈沖,此后威脅警報將被發送到生活在潛在受威脅地區的人們的智能手機上。中國專家稱,這樣的預警系統可以在地震發生后數秒內發出危險警報,在地震波達到地面前的數秒鐘發出,好讓人們逃出所在的房屋。
日本是世界上抗震減災能力最強的國家之一,此次宜賓地震和中國地震預警能力的表現讓很多日本網友贊嘆不已。“地震發生后,我立刻聯系一位來自四川的朋友,關心他的父母情況。他說,他們看起來有些緊張,但沒關系。地震發生前,他們所在的城市響起了警報,能讓他們采取避難措施。”一名日本網友這樣寫道。
“聽說四川省的地震警報在一些地方地震波到達前1分鐘就響起來了,好厲害啊!這樣就可以緊急應對,也為關閉火源、減少次生災害等贏得了時間。”另一名日本網友感嘆道。
抗震減災任重道遠
通過各類媒體的廣泛傳播,中國地震預警能力在此次宜賓地震中的出色表現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做好抗震減災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從地震預警角度,一方面,要著力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提高預警效果;另一方面,擴大地震預警系統的覆蓋范圍,進一步提升預警水平。
地震預警就是與地震波賽跑,盡可能搶在地震波沒有到達之前,向即將受災地區發出警報,為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贏得寶貴的數秒、10多秒或者幾十秒時間。充分利用好這轉瞬即逝的時間,高效采取科學防災減災手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此次宜賓地震表明,打通預警“最后一公里”依然需要付諸艱苦努力。由于平時宣傳不到位等因素,面對各類媒體突然播報的地震預警信息,一些民眾對其識別度不高,在恍惚和猶豫間,錯失寶貴的防災減災良機。雖然有的民眾能夠第一時間識別預警信息,但是由于平時缺乏相關應急演練經驗而手忙腳亂,不能及時做出科學應對。因此,要大力加強對地震預警相關知識和信息的普及工作,組織開展基于預警信息的抗震減災演練。
暢通預警信息渠道是“打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內容之一。由于地震預警信息具有極其敏感性和復雜性,其發布要嚴格遵守法律,獲得授權。目前,經過前期的努力,在一些地震多發區,地震預警信息已經獲得了在當地電視、廣播等媒體發布的授權許可,但是要擴大其覆蓋范圍,還要在授權許可方面繼續努力。
在實踐中,地震預警系統已經表現出良好的性能,如何綜合衡量相關因素,適時進一步擴大其覆蓋范圍,為更多地區和民眾提供地震預警服務是接下來應該考慮的問題。對此,有關方面已經做出了規劃。中國地震臺網中心主任王海濤表示,在未來5年里,國家將投資18.7億元,用于地震烈度速報和預警臺網的建設,將把我國各類預警臺站數量從目前約5000個大幅提升至1.5萬個。
做好抗震減災工作必須切實提高工程質量,嚴格落實建筑抗震等級要求。地震預警原理決定了震中也就是破壞力最大的區域是預警盲區,其抗震減災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建筑本身的質量。在能夠獲得地震預警信息的受災區域,民眾采取的各種避險等抗震減災措施,其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以建筑質量等為依托。因此,落實建筑抗震等級,確保建筑質量是抗震減災的根本之道。
地震預警原理(鏈接)
地震無法預報,但是可以預警。兩者的區別在于:“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是指大地震已經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并采取措施的行動,也稱作“震時預警”。
地震預警的關鍵是,利用地震波的前幾秒的數據準確估計震級、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計地震對預警目標的影響等。預警系統的原理就是與地震波打時間差,監測站需要搜集分析震前3-5秒的數據,因此有20公里左右的盲區。但是在距離震源50公里內的地區,會在地震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90-100公里內的地區,能提前20多秒收到預警信息。
地震波分為縱波與橫波。縱波傳播速度9100米/秒,破壞力較小;橫波傳播速度3700米/秒,破壞力較大。地震預警就是布設相對密集的地震觀測臺網,在地震發生時,利用地震波與無線電波或計算機網絡傳播的速度差,在破壞性地震波(地震橫波)到達之前給預警目標發出警告。地震預警更像是一場和地震波的“賽跑”,但對于絕大多數地震,地震預警能夠提供的有效預警時間不超過30秒。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