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齊魯網
2019-09-15 11:15:09
華夏文脈悠久,傳統節日亦然,關于中秋節最早的記載,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伴隨著農耕生活經驗而誕生的節氣節日,在經過歲月長河的反復沖淘積淀后,雖然形式有所改變,但依然凝聚著國人那濃得化不開的家國深情。
中秋是鄉土節。中華民族自古至今都重視著親情與家庭,中國人的家,總是要和和美美,團團圓圓的才叫好。中國人過的節,也總是離不開“團圓”兩個字。甜甜的餅兒,遠遠的月亮,無不寄托著我們對遠方親人的牽掛和思念,對美滿生活的憧憬與期盼。這是勤勞善良的百姓們最真實,最質樸的情感訴求。
中秋也是家國節。中華民族自古所憧憬的最高道德追求,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由家至國,層層遞進,組成了中國人所特有的社會觀。由此,文人騷客們眼中的月亮,也被附加上了一層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物傷懷的情調。既有“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里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中詩酒風流的暢達情懷,又有“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中憂國憂民,感懷時世的嘆息與期盼。歷史照入現實,無論是個人的境況冷暖,還是家庭的和美與否,無不指向并寄托在對國家繁榮昌盛的期冀當中。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社會發展日新月異,伴隨著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跨越,現代中國人的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多彩。高鐵飛機日行千里讓團聚不再可望不可即,日益發達的信息高速公路為異地的親人搭橋牽線,縮短了家的距離……時光流轉,歡慶佳節的方式手段不同了,可人們心中的那一抹對家庭,對祖國的溫情卻從未改變。
祖國的繁榮昌盛為人民創造了幸福和諧的生活,不僅在于為遠方拼搏的游子創造了更多工作崗位,更在于為每個家庭的美滿團圓創造了新的條件。一個個小家庭的幸福拼出了整個社會的繁榮和諧。鄉土深情與家國胸懷共同構成中秋的底色。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家與國,在這一刻緊密相連。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這個中秋顯得更加意義非凡。這一古老節日,凝聚著古老民族過去5000年來的深沉積淀,飽含著祈愿年輕的共和國走向繁榮昌盛的美好祝福。中秋月圓,舉家歡慶,安定祥和的氛圍中,我們也共祝祖國好、中國夢圓。(王欣夷)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