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2019-10-22 10:49:10
新華社成都10月22日電 題:大渡橋橫天路“短”
新華社記者陳天湖、胡旭
金秋十月,中國最美景觀大道——川藏線上,中外游客絡繹不絕。途經雅康高速上身披“紅妝”的瀘定大渡河大橋,人們無不為其雄壯所震撼。環其周圍,瀘定大渡河上還有瀘定橋、瀘定大渡河吊橋等大橋巍然佇立,數橋并跨交相輝映,見證了中國橋梁建設的光榮與夢想。
洶涌的大渡河劈開橫斷山一脈,在二郎山與貢嘎山之間的崇山峻嶺中奔流不息,也在四川省雅安市天全縣與甘孜藏族自治州瀘定縣之間形成絕壁大峽谷。
2018年底,全長1411米,主橋為1100米單跨鋼桁梁懸索橋的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大橋建成通車,徹底征服了大渡河天塹。這座投資10多億元、建設近5年的超級工程,體量巨大:雅安岸深嵌山中的隧道錨長159米,世所罕見;康定岸的重力式錨碇平面面積相當于13個籃球場;大橋澆筑混凝土29萬余立方米,是廣州電視塔的1.9倍;主線索股與纏線的鋼絲連起來可繞地球一圈半……
四川省公路規劃勘察設計研究院橋梁勘察設計分院副總工程師、瀘定大渡河大橋項目負責人陶齊宇介紹,除了規模龐大,大橋還面臨抗震要求高、風環境復雜、邊坡問題突出等建設難題,其中峽谷瞬間風速可以達到32.6米每秒,相當于12級臺風風速。
雖然難度大,但建設卻很精巧。陶齊宇說,工程師采用富有想象力和創新性的技術,填補了高海拔大落差橋隧連接布置形式的空白,攻克了高烈度地震區混凝土橋塔設計的世界級技術難題,對我國山區大跨徑懸索橋建設具有極大的借鑒意義。
在瀘定大渡河大橋下游約5公里處,舉世聞名的瀘定橋飛架兩岸,游人如織。
歷史以來,大渡河都是漢藏交流的屏障,物資轉運全靠渡船或溜索,軍隊調動不便。公元1705年,清康熙皇帝下令在大渡河上修建了第一座鐵索橋,取名瀘定橋。
當時的工匠將那時最先進的技術和工藝運用于瀘定橋的修建。在12164個環環相扣的鐵環上,今天仍可看到一些獨特的標記。瀘定橋管理人員說,這些標記是鑄環工匠對做工質量的擔保,任何一個環出現問題,都可尋“記”追責。
新中國成立初期,為貫通康藏公路(后改名川藏公路),數百技術員、兵工和民工在瀘定縣城西建成一座跨越大渡河的鋼索汽車吊橋。這座大橋質量可靠,歷經康定、折多山一帶連續發生的強烈地震,也未影響使用。
此后,特別是最近20年來,從紅軍當年強渡大渡河的安順場到瀘定縣境內,大渡河100多公里河段上先后建成了近20座現代化大橋。
“以前交通不方便,村里發展什么產業都受限制。”瀘定縣瀘橋鎮咱里村是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大橋附近的一個水電站移民村,該村傘崗坪組組長孟意浩說,“這個超級大橋修好之后成了‘網紅’橋,村里靠著大橋吃上了‘網紅’飯。”
站在傘崗坪遠眺,整個瀘定大渡河大橋盡收眼底,紅艷的橋身飛跨峽谷,猶如彩練掛在云端,下游電站蓄水形成的廣闊湖面就在眼前。依托這個得天獨厚的位置,咱里村決定大面積引種金絲黃菊,打造“上觀橋、下觀湖、坪看花”的鄉村旅游打卡地。
深秋時節,村里幢幢白墻民居旁,大片的金絲黃菊盡情盛開,與紅色大橋和清波平湖相互映襯,仿佛一幅充滿詩意的現代田園油畫,果然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
瀘定縣特色菊花種植產業項目負責人高基平介紹,大橋建成通車后,更多龍頭企業將發展目光投向藏區。咱里村以“公司+農戶”的模式種植金絲黃菊,不僅促成了鄉村旅游商機,農戶也能直接賣花掙錢,每畝收益可達上萬元。
波濤滾滾的大渡河上,奇跡還在延續,已經規劃的川藏鐵路大渡河大橋即將開建。
橋橫大渡河,天路穿梭時間變短,藏區發展空間變寬,一代代橋梁建設者以頑強拼搏、甘當路石的精神,在川藏線上勾畫出一彎又一彎通向幸福的“彩虹”!(參與記者:劉洪明、張海磊)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