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2019-10-28 10:46:10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這兩天,與區塊鏈同樣火的當屬中醫藥了。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強總理作出批示、全國中醫藥工作大會、《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以國務院的名義召開和發布……“這是對中醫藥的充分肯定,同時也指明了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即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將中醫智慧、原創思維、中醫經驗與現代科學結合,推動我國生命科學實現新突破,發揮中醫藥在維護和促進人民健康中的獨特作用。”電話那頭,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很是激動。
張伯禮表示,臨床、科研、人才、產業化,《意見》把中醫藥發展面臨的困惑都做了解答,在中醫藥重點領域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設立國家中醫藥科技研發專項、改革完善中醫藥評價體系,這些呼吁多年的問題終于有了解決的辦法。“中醫藥迎來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將為健康中國做出更大貢獻。”張伯禮說。
遵循規律 不能用西醫的“鞋”來衡量中醫的“腳”
一株小草改變世界、一枚銀針聯通中西……中醫藥為中華民族乃至世界文明貢獻卓越。然而,不容回避的是,正如《意見》開篇一針見血地指出,中西醫并重方針仍需全面落實,遵循中醫藥規律的治理體系亟待健全,中醫藥傳承不足、創新不夠、作用發揮不充分等問題仍需迫切解決。
“要按照中醫藥規律來做,這句話說到了我們的心坎上,中醫藥就是要傳承精華,這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要守正創新,沒有根基,那就不是創新。”同樣激動的還有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院長王階。
長久以來,中醫要用西醫的標準來驗證,中藥有效性需要按西藥的方法來評價。中藥西管,以成分論英雄,逼退了不少靈丹妙藥;中醫西化,以分數論本事,難倒了不少能看好病的民間中醫。中醫西醫分屬兩種不同的醫學,卻要用西醫的“鞋子”來衡量中醫的“腳”,這成了不少中醫從業者難以言說的痛。
已從事中醫工作60多年的國醫大師孫光榮老先生對中醫藥規律有著獨到的見解。他指出,中醫藥發展遵循跨界融合創新規律,中醫藥學自始迄今善于吸收、融合時代多學科(包括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理論技術發展,現代也應該吸納、融合信息、大數據、聲光電等現代科學技術而發展,不斷提高中醫藥自身的生命力。
這與張伯禮倒是不謀而合。張伯禮表示,《意見》指出中醫藥要高質量發展,這就需要傳承、包容發展,與現代醫學、其他學科相互借鑒、相互補充。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也認為,發展中醫藥必須正確處理傳承和創新的關系,基礎在傳承,關鍵在創新。不善于傳承,創新就沒有基礎;不善于創新,傳承就缺乏動力。
讓老百姓“方便看中醫 放心用中藥”
“發展中醫藥的根本目的是更好服務人民健康。”黃璐琦說,要讓老百姓方便看中醫,放心用中藥。
《意見》指出,到2022年,基本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力爭實現全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館、配備中醫醫師。彰顯中醫藥在疾病治療中的優勢,加快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建設,用3年左右時間,篩選50個中醫治療優勢病種和100項適宜技術、100個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及時向社會發布。聚焦癌癥、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癡呆和抗生素耐藥問題等,開展中西醫協同攻關,到2022年形成并推廣50個左右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
黃璐琦表示,當前,我們正在積極推進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建設,希望構建我國主導、國際認可的中醫藥循證醫學學術體系,切實提升中醫藥的核心競爭力,篩選出確有療效的中醫治療方案以及中藥大品種,爭取早日將成果惠及民眾。
讓老百姓放心用中藥,關鍵在于藥材。“加強中藥材質量控制,到2022年,基本建立道地藥材生產技術標準體系、等級評價制度。”《意見》明確指出,加強中成藥質量控制,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中藥生產中的應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
藥材好,藥才好。張伯禮表示,目前已有部分企業利用現代醫學手段,對旗下相關中成藥品種進行研究,其中如以嶺藥業旗下的“芪藶強心膠囊”及“連花清瘟膠囊”,都通過循證醫學證實藥品的功效性;而天士力的“復方丹參滴丸”目前開展國際多中心Ⅲ期臨床試驗工作,并進入了數據統計和分析階段。
“科技創新應直接服務于百姓,讓古老的中藥發揮更大的價值。”張伯禮說,我們通過科技創新手段,進行經典名方二次開發,以提升傳統中醫藥價值,讓百姓用上更明白的藥、更放心的藥。
張伯禮認為,中藥很古老,反映的是過去的技術水平,而現今生物醫藥產業的進步涉及方方面面,既有基礎性研究,又包括制造工藝、質量控制、臨床評價等提升,只有實現綜合吸納協同創新,才能更好推動中藥產業進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