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2019-11-05 16:02:11
偉大的政黨往往是具有強大的制度性思維和制度性創新能力的政黨,也是能夠用強有力的制度來保障和推進偉大事業的政黨。當前,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明顯增多,發展與安全的矛盾成為世界性難題。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下,如何推動實現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面對的一個根本性問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立足新時代,彰顯出以提高國家治理效能為目標的創造性制度思維和建構性制度追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體現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中推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制度自信。
奠定雄厚制度基礎
中國共產黨是高度重視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堅持不懈用制度來治黨治國治軍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回顧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歷史進程,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地重視黨和國家的制度建設,以制度建設為基礎提升國家治理效能。特別是在黨和國家事業面臨轉型發展的關鍵階段,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用制度性的手段來推進偉大事業持續發展。可以說,當前中國發展取得的一切成就,根本上依靠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本質上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治理國家能力的外在表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把改革開放推進到一個新的階段。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以制度完善和治理效能為目標對改革開放進行新的設計和推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什么、怎么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就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在戰略高度上重新審視了當代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指出“實踐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的制度和治理體系,是能夠持續推動擁有近十四億人口大國進步和發展、確保擁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華民族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而實現偉大復興的制度和治理體系”。這是對堅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明確政治宣示,同時也是從實踐、文化和群眾基礎等方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認識的一次巨大飛躍,為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奠定了雄厚的制度基礎,提供了強大的制度支撐。
充分彰顯制度自信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兩個奇跡,經濟發展的奇跡和政治穩定的奇跡。這兩個奇跡標志著中國不僅沒有照抄照搬西方模式,而且以“中國制度”催生出來的“中國之治”開創了新時代,取得了人類歷史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輝煌成就。歷史已經充分表明,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深刻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國家治理能力。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把握好“中國號”巨輪的前行航向,我們必須堅持制度底線,充分彰顯制度自信。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并從黨的領導、人民民主、法治、民族關系、經濟、社會、文化、民生、軍事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等13個方面全面系統地論述了這些“顯著優勢”的科學內涵。從歷史來看,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次集中盤點;從現實來看,則是從人類發展的“大歷史觀”出發,從制度的視角對中國發展經驗的一次深刻的反思和總結。這13個方面的顯著優勢的明確提出,深刻回答了“中國之治”的制度根源,科學回答了為什么在新中國發展進程中經濟發展和政治穩定這兩個奇跡能夠有機地結合起來。中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這是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國家建設70年后,回望走過的歷史道路而呈現出來的堅定的制度自信,也是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所呈現出來的堅實制度底線,是對黨領導人民創建的國家制度及其在人類制度史上的優越性的認識升華。
在堅持制度自信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新的戰略規劃,即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這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繼續豐富和發展中取得的新的成果。新的戰略規劃適應并深化了黨的十九大關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目標,體現了內在一致性和高度統一性,是對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進一步的深刻回答。此外,新的戰略規劃是站在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高度,在對人類政治史上各種制度的比較中對中國制度的堅守和自信。
提升國家治理效能
制度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具有自己發展的內在邏輯。一個社會建設一種制度和制度體系,并不是為制度而制度,而是用特定的制度來推動和引領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因此,優良的制度往往能夠表現為卓越的國家治理功效。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人民群眾創造的一系列制度的優越性,主要是通過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集中表現出來的,從而保證了中國在快速發展過程中高度的政治穩定和社會穩定。在應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把握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必須要持續不斷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顯著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指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全黨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在此基礎上,要致力于“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對堅持和完善一系列重大制度體系進行了戰略部署,指明了制度優勢更好地向國家治理效能轉化的路徑。為此,我們要牢牢把握三個關鍵。
一是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從制度上保障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和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是堅持和完善其他領域的制度體系的前提、基礎和主線。只有在制度上不斷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才能使黨的初心和使命具體地體現在黨治國理政的一切領域和一切環節,在根本上保障國家治理的人民性價值和國家治理效能的提升。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關鍵在于完善堅定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的各項制度,這是提升治理效能的直接體現和根本保障。
二是堅持鮮明的人民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無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系列顯著優勢還是制度體系,在根本上都是統一的,即統一于黨的人民立場和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等領域中推動制度優越性向更好治理效能的轉化,實質上都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根本上是為了推動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是正確把握堅持和完善的關系。人類制度史上沒有盡善盡美的制度,制度總是根據時代進步、國家發展和人民需要而不斷發展的。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論及制度自信和制度改革完善的關系。因此,我們要把堅持制度自信和推動制度改革完善有機結合起來,全面梳理妨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發揮的各種問題,以一流的制度力創造一流的治理效能,用一流的治理效能防范化解各種風險挑戰,保障偉大夢想的實現。
(作者系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副校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