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2020-02-10 17:24:02
河西走廊最西側的茫茫戈壁中,有一片綠洲,名曰敦煌。這里是連接東西方的“咽喉之地”,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千百年來,東西商賈、南北僧眾,“馳命走驛,不絕于時月”,造就了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和絲路精神,書寫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敦煌故事”。
“敦煌我一直是向往的。” 2019年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到甘肅調研,首站就是敦煌莫高窟。在敦煌研究院座談時,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站在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精神支撐的高度,以敦煌文化為“典范”,就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等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強調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這篇重要講話全文刊發于2月1日出版的第3期《求是》雜志。
圖為2018年6月23日拍攝的敦煌莫高窟 徐訊/攝
習近平總書記在這篇重要講話中深刻指出,“敦煌文化延續近兩千年,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鮮明道出了敦煌何以來、何以美、何以重要的深厚底蘊,生動闡釋了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的至理。
公元前140多年,一支從長安出發的和平使團,開始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鑿空之旅”,開啟了絲綢之路,這就是著名的張騫出使西域。作為絲綢之路的戰略要沖,敦煌成為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正是經由敦煌,古代中國文明同古印度、古希臘、古波斯等不同文明交融匯聚、創新發展。
張騫拜別皇帝,出使西域。圖為莫高窟第323窟。來源:敦煌研究院
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幾千年不斷融會貫通的典范。從公元4世紀到14世紀的一千年間,歷經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朝代興建,莫高窟、西千佛洞石窟、東千佛洞石窟、榆林窟等石窟群開鑿,統稱“敦煌石窟”。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評價敦煌文化,“集建筑藝術、彩塑藝術、壁畫藝術、佛教文化于一身,歷史底蘊雄渾厚重,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藝術形象美輪美奐”。敦煌文化燦爛的奧秘,就在于其彰顯了不同文化的匯聚和交融。
1978年,莫高窟的標志性建筑——九層樓,內有彌勒佛坐像一尊,高33米。來源:中國甘肅網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回顧歷史,只有中華民族這樣的具有開放包容胸懷的民族,才會容納世界不同文明在此交融交匯。”絲綢、瓷器、漆器、鐵器等“中國造”傳向西方,胡椒、亞麻、香料、葡萄、石榴等進入中國;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走向世界;佛教在中國發揚光大,又在東南亞弦歌不輟;儒家文化起源中國,又深受歐洲萊布尼茨、伏爾泰等思想家推崇……正是由于不同文明之間相互激蕩、和諧共生,才融匯成美美與共、生機勃勃的萬千氣象。
撰稿:何雯雯 周璐銘
選圖:劉銘美
策劃:李丹華 韓辰
審核:宋維強
監制:馬建輝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s://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1-81695052,誠邀合作伙伴。